APP下载

新媒体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建构

2018-04-02杜霞

视听 2018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建构理论

□ 杜霞

新媒体艺术(NewMedia Arts),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受当代主义影响,西方艺术家最先使用霓虹灯晶体电子管、电子机械装置等媒介从事装置艺术,开启了新媒体艺术先河。20世纪中期,多种新媒体材料开始成为当代艺术实验的一种自觉趋向,主要表现在电影、摄影技术、激光成像技术、大地艺术和异地传输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TechnologyArt”上。科技高速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苹果电脑问世,计算机编程技术得到普及应用和进步提升。艺术实践领域中逐步出现了互联网视觉技术,为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发展。新媒体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语境”技术突破,出现了影音合成、电子音乐编程、动画编辑、数码摄影、三位虚拟和电声模拟等应用技术。

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纳米技术、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发展飞速,促使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对新世纪当代艺术领域发展影响深远。全球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在科技东风的推动下,互联网艺术、数字媒体装置艺术领军当代数码艺术。然而,在浮华的表象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建构极大地滞后于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操作。

一、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外延性理论建构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西方,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观点的影响下,讲究宇宙本体论思想。主客观“一分为二”的思维定式建构了西方理性思维趋于主体地位,准确、客观、鲜明的逻辑推理思维,体现当代艺术的价值导向。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西方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内涵“外延”上。这种“西方化”的思想模式在客观上追求多元性、求变性和开放性,在自我批判中不断摸索前行。西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较为完善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社会人文科学体系。成熟理智的美学思想、高科技化的技术支持以及各种“当代”艺术理论架构,都为西方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发展与创新的理论依据。

基于西方的人文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新媒体艺术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实战过程中,敢于推陈出新的大胆设论,倡导“人工智能”“马赛克美学”等理论。这些理论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遵循自身的历史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前瞻性,再加上当代媒体科技平台的大力扶持,使得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前行于世界时代前沿。西方人的批判精神,建构了深刻的人类发展与新媒体艺术息息相关的艺术理论。同时,西方新媒体艺术外延式理论,突破传统媒介思维定式,求同存异、求新求变、建构内在理论体系,引进外在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从媒介技术与人类生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向度出发,启迪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大步前行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斯科特,他将“控制论”引入艺术教育中,以Groundcourse为理性教育理论体系。在大数据背景下,阿斯科特倡导网络艺术三层次理论,提出“人工智能”理论和建构机器人“义体人”理论,这象征着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独特理论的形成。在生物工程技术前提下,他进一步总结出“湿媒体”艺术理论,他认为人和机器的有机结合是对远程通讯理论的有益补充。故此,阿斯科特以跨学科、多元化理论融合的方式,整合发展到艺术理论体系中,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且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②。

二、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含蓄性理论范式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艺理性地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基石。艺术家构思创作艺术作品的物化对象来源于大自然,基于艺术与现实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强调师法自然,而又中得于“心”的意念。它从哲学本体论的向度出发,尊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同时也高度肯定再现模仿与意象表现的统一存在。

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思想环境下,呈现出意象性、人伦性、含蓄性的“中国式”文化艺术理论特色。在晚于西方近20年的新媒体艺术领域中,中国新媒体艺术独特景观和全项性发展,备受世界各国艺术领域的密切关注。在理论构建上,“以人为本”是中国新媒体艺术人文精神式和伦理教化式发展的社会特征。从学术向度出发,新媒体艺术的关注焦点更注重强调其题材内容与社会影响。积极探讨新媒体艺术如何与其他社会系统互助合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发展,深耕传统美学理论,探寻新媒体艺术创新性的快速、稳健、持续发展,并学会运用“空灵”的意境韵味营造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的意象性。

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的“当代性”理论建构基础是从哲学、美学艺术本体论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当代性”的“反传统性”促使中国新媒体艺术重视中国本土化社会功能。同时,在中国传统伦理型的思维影响下,新媒体艺术整体趋向于归纳、抽象、直觉等主观表现,在逻辑、学理上仍缺乏理论研究深度。

三、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的“春天”

在数字多媒体时代,艺术的“全球化”语境得以实现。不同的国度生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无边界性”促使各国艺术交流互为借鉴和融通。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学科的“春天”,其理论研究一直备受西方经典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过多借鉴西方艺术思想,而没有自我独立且有规模的话语体系。因此,博采众长,圆融中西文化思想,已成为中西艺术理论优势互补的重要方式。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地吸收西方理性思维的合理成分。”在舶来艺术中,借鉴无疑是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基本方式。这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中国化”思维定势,汲取不同文化的优质部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实现纯理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伦理性、功能性与本体性的全面统一,以便促使异国文化的“互补性”共同发展③。

科技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携手同行,引申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跨越式发展。这次“跨越”重点体现在学科建设体系中,在未隔断传统思想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国际化”语境的当代新媒体艺术。科学、艺术、技术、本土化人文互为补充,当代新媒体艺术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下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传达符号。虽然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来源于西方,西方的“人定胜天”哲学范式过多地强调了哲学本体论的“客体”感受;但中国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情怀,在这种人文思想关怀下,成就了中国哲学观与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的共通发展,形成艺术本体与客体的统一。

紧随时代步伐,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家通过引进西方“一手”新媒体艺术理论,翻译西方新媒体艺术经典文献。《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等经典文献的编译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奠定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的建构基础。由于中国新媒体艺术起步较晚,理论体系的建构尚未健全和完善,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和匮乏,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的概括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困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局限。

四、结语

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的新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学者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除了实践中国本土化新媒体艺术的作品“规格”以外,理论依据是实践作品的中心思想和行为范式。中国当代艺术在与国际视域对话的“中国视角”彰显了无穷魅力,在圆融自身思维结构的前提下,突破学科界限与研究者视野的“边界”,求同存异地寻找多种研究方法的平衡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

注释:

①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66.

②刘芋君.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理论的演进——兼论其对中国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意义[D].南昌大学,2015.

③潘源.融中西思维之长,创电影理论之新[J].当代电影,2006(6).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建构理论
当代艺术看得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