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说词对电视纪录片风格形成的重要性
2018-04-02张永清
□ 张永清
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构成元素的一种,同画面、字幕、音乐、音响等视听语言同时作用于观众的信息捕获渠道,能够使观众通过听觉感受产生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准确理解作品的深层次意图。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最基本的功能是要配合画面作相应的解说与阐述,以画面为依据,根据画面的内容、实质以及深层次希望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加以阐释说明,这些功用决定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朴素准确与延展升华并存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解说词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的风格表达才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解说词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主题的阐释深度等都决定着纪录片的总体状态。
一、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对纪录片风格形成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在综合了听觉与视觉的完整的艺术空间里,电视画面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容置疑,同时,解说词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电视画面是节目的灵魂,那么解说词可称为节目这个躯体里流动的血液,是它赋予节目以生命的活力。这活力的强弱决定于解说的力量。”①由此可见解说词之于电视作品的重要性。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所扮演的角色,既能传播信息,又能表达效果,解说词与画面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传播信息和表达效果时缺一不可。“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
(一)形成丰富多样的审美趋向
曾荣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的《美丽中国》,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它由中央电视台和BBC共同拍摄制作,反映了两家制作单位的纪录片最高水平。片中解说词的使用十分讲究,语言风格跟随画面统一前行,对画面进行补充说明以及空间延展,气势磅礴又富有趣味,使该片呈现出恢弘大气又生动有趣的总体状态。
在表现树林中红腹角雉求爱场景时,雄鸟费尽心思向雌鸟求欢的过程被剪辑成了一段小故事,叙事清晰且有逻辑,解说词这样写道:“这是一只雌性的红腹角雉,它吸引了一位色彩斑斓的求爱者,雄性取悦雌鸟似乎没那么容易,于是,雄鸟使出了杀手锏,它色彩艳丽的肉饰,比羽毛反射出的光芒还要耀眼,这样的诱惑,让雌鸟难以抗拒……”寥寥几笔,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鸟类求偶的行为描绘成年轻恋人之间的相互试探与吸引,生动风趣,使人心领神会,付之一笑。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受画面信息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片长的限制,因此常需要在有限的画面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在写作者与被写对象之间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③可见,文本写作者的内通外达,对纪录片影像的充分描述,凝练优美的解说词的使用,能够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高级的审美享受。
《美丽中国》拍到四川境内,一段镜头是离开峨眉山之后,继续向西前行,此时画面中开始出现层峦叠嶂的山岭和川流不息的江河,以及江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解说词这样写道:“离开峨眉山西行……是一个惊艳的世界,人们叫它九寨沟,造化之神为九寨沟准备了世界上色彩最为丰富的四季,它就像被藏匿的宝石……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段优美的、富有文学气息的语言,让人似乎能够真的感受九寨沟那特别的美,富有情感的文字配以美丽无比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本身的表现力。
片中蒙古境内呈现的是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行走的场面,观众听到了这样的解说词:“700多年前,这里曾是闻名世界的草原中心——元上都,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历史上,忽必烈的蒙古铁骑为他开拓了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帝国。”在这个部分里面,虽然画面大部分展示的是一个人在草原上骑马,但解说词却告诉了观众一段历史故事,使观众能够进一步通过草原和骑马的牧民,联想到忽必烈的雄才大略,激发了观者的联想与想象,营造出片子恢弘的气势和磅礴大气的风格。
(二)串引缜密清晰的叙事线索
《大国崛起》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也总结了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在第三集《走向现代》中,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他们也没有呼唤克伦威尔,因为克伦威尔式的革命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于是,1688年的英国人,采取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不难看出,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语言形式完整,逻辑结构严密,语言论述连贯,因此在解说词的影响之下,整部片子带有了很强的论述色彩,给观众以用事实说话的感受,带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九集《风云新途》中又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商业领域……工业品也迟迟到不了位。于是,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但苏俄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之难是可想而知的……年轻的美国商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倾听列宁畅谈新经济政策。”解说词中的逻辑关系非常缜密,环环相扣,由上一件事情引发出这一个结果,再由第二个结果,引发出第三个选择。层层叙述,层层递进,犹如抽丝剥茧,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一句话是一个转折的关系,清楚地告诉观众当时苏联执行的政策同传统习惯之间的矛盾,接下来的“工业品也迟迟到不了位”比前面的状况比更进一步,这二者又同后面的“于是,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些解说词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旦明确,直接就对整个纪录片的清晰缜密的风格产生作用,引领整部片子风格的形成。
二、解说词阐释主题的深度对纪录片风格形成的作用
(一)民族自豪感的深度精神阐释
1989年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可以说开一代写意性纪录片之先河,导演刘郎以三代僧侣虔诚朝圣的过程为主要叙述对象,以四位艺术家在西藏潜心探寻为主线,表现了一种由独特环境生发出来的特殊境界,讴歌了一种由朝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这部纪录片非常注重审美价值,强调意境的营造,整体画面优美,解说词文辞奔放,通过镜头和语言解说大胆地进行主观情感的抒发,阐释出一种“天人合一,民族精神至上”的情怀。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壮举。当时的造山运动,一定是有如英雄之崩倒,具有刚烈之美的力度……一个伟大而刚强的民族,就是在这种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焕发着独有的潇洒与俊健。”这是《西藏的诱惑》中开篇不久的一段解说词,优美如散文,带有非常强烈的文人气质,通过这样一段表述,完全可以体会出片子希望传达给观众的心灵信息——即壮美的西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且中华的优秀儿女也在这样的一片神奇土地上进行着世代繁衍并焕发盎然生机。解说词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伴随着纪录片的画面,再聆听着散文气息浓郁的解说词,观者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体味到崇高的审美感受。
《美丽中国》同样也运用解说词营造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不同的是,如果说《西藏的诱惑》是对高原民族那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坚强生机做表述,那么这部纪录片则更多的是描绘美好中国,以及表述在中国当下生存的人们为了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去付诸努力的过程。
分别看一下本片开篇和结尾的解说词——开篇:“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一直以来令世人惊叹和神往。……我们的旅程从这些动人的细节开始,探寻在这里生生不息的人们,怎样与万物生灵相互依存,怎样创造生活的经典,带来天人合一的美丽中国。”结尾:“人口的增长等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也困扰着整个人类,天人合一——远古、深邃的中国哲学,已为人类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这是富于生命能量的理想,对它的尊崇与践行,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两段解说词首尾呼应,都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的古老哲学命题做出提问与回答,继而进行追问,开篇即交代主题,这一段解说词配以一组精美画面,交代出片子的核心精神思想,也对观众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给整部片子定下了不同凡响的基调。
(二)半世纪风雨无悔的爱情解读
2012年央视的电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用平实的镜头和近乎生活化风格的解说词,描绘出了中国的若干个家庭中相互陪伴超过五十年的老夫妻之间感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模式。其中有这样一段,画面是夫人黄克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王尚荣将军在院子里散步,解说词是:“将军的眼睛还能看见,而夫人的腿脚还能走动,于是夫妇俩人就有了能看路的眼睛和能走路的脚。”短短两句,一下子就使观众体会到了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十分感人。
整部片子的解说词力求生活化,朴实、自然、流畅,语势平缓,有娓娓道来的前推感,整体风格非常亲切,去掉了很多书生气和文人气,贴近生活,深入到老百姓当中。片中有一个画面是一位老先生家中门庭上悬挂的小风铃,乍一看去,不过是平常的家居饰物,如果没有解说词的提醒,观众一定是不会在意的。但是解说词是这样的:“门庭上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孔老告诉我们,是要挂在那儿,因为只要老伴在屋子里一走动,它就会响起来。它一响,我心里就踏实了。”——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风铃,如果没有解说的话,观众就不会注意到它,也就不能凸显出老人对老伴的那种深沉的爱意了。通过解说词的强调,立刻就能够彰显片子的主题,能够一下子让观众体会到两位老人之间携手半生并终将白头到老的情感,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中,在拍摄京城一对老年夫妇的时候,本来的拍摄计划中是没有考虑拍孩童的,但是碰巧在拍摄的时候,有几个放学的小孩子从门口走过,无意中闯进了镜头,这本来是与主题无关的,但是解说词却巧妙地将这些闯入镜头的孩子与主题相关联了起来——“胡同里的孩子放学了,蹦蹦跳跳的。是一个小女孩,她忘记跟同学们打招呼了。当然,她不会特别关注对面院里的这一对老人,更不会想到老人也曾经蹦跳着走过和她一样的童年。”解说词把小女孩和已经走过半世纪的老人联系了起来,表达出了一种生命的轮回,观众会从解说词以及画面中自然地联想到,老人也曾经有过纯真烂漫的童年,而现在还是童年的小女孩总有一天也会长大变老,生命就是这样轮回,人类也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就这样,解说词的巧妙使用,对主题的深刻阐释,都使《半个世纪的爱》的风格整体倾向于真实自然,情感丰厚,同时还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内涵,把生命的轮回交替和生活的沧桑巨变带来的无限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②邹鑫华.纪录片解说词的艺术表达[J].视听界,2009(5):103.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