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以怀化通道地区为例
2018-04-02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一、调研缘起
生产性保护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艺品、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的制作、创作、炮制工艺、技艺等非遗项目实施的保护手段。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是在探索和开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对我国相关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但由于对其内涵理解和相关问题看法的偏差,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里人们的争议:一部分人倾向于保守,强调非遗的“本真性”、“原生态”,坚持遗产文化本位,反对商业化、产业化;另一部分人相对比较激进,强调非遗的“活态性”、“变化性”,主张发展、创新。
本文在湖南省怀化通道地区范围内,以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来调查研究生产性保护手段在这个地区的应用情况,让生产者、销售者出来发声,让一线的保护者来说出生产性保护手段的利与弊。基于此,本课题组成员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课题调研,以期了解贫困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收集典型案例。
二、调研情况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蕴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侗锦的原始产区主要分布在湘西南的通道县及与之毗邻的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通道县境内的牙屯堡镇、坪坦乡、黄土乡、播阳镇等地至今保留着传统织造习俗。2008年,侗锦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前的侗锦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只有在出嫁等场合人们才会按实际需要制作。寨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而有限的需求和复杂的制作工艺,也让留下来的人大都不想学这门手艺,更有的人家干脆把织机当柴火烧掉了。近年来,在这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就是这一项侗族女性代代相传的纯手工技艺正在为生活在这片多山地区的寨子里的妇女们创造出新的就业途径。接下来,围绕该区域的两个公司为案例来进行具体的非遗生产性保护说明。
1.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
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11月26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侗锦制造销售等。首创精湛的手工技艺、高品质中国“国宝”织锦,打造湖南省著名“呀啰耶侗锦”品牌,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产品的完美结合。“公司+基地+农户”开发模式,生产基地辐射全县,2011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公司长期合作的织女有300多位,一年12个月长期有订单合作的织女有78位,为大批农村妇女和贫困人口提供了足不出户的就业门路,织锦妇女每月的订单主要取决于公司接订单的数量和织女织锦的质量。只要织锦技术过硬,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年龄没有限制。公司长期合作的织女中有一位婆婆70岁,孙子残疾,老公做不了农活,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厂子在淡季儿子媳妇会回家待业,家里生活很拮据。婆婆在家边照顾残疾的孙子,边完成织锦作品,给家里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基本问题。一位来自牙屯堡镇文坡村59岁的织女粟华美告诉我们,她平时织布都是自己家用,从2008年开始,家用的织锦还可以卖钱了,公司按1米素锦100元,1米彩锦150—160元进行回收,每月的工资基本上有1500元左右,现在她搬到镇上来照顾16岁的孙子,每月还有工资可以拿。
2.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17年上半年牙屯堡镇文坡村抓住生产性保护的机遇,在村里成立了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2017年8月9日,是试行“村企合一”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的一家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下设侗锦产业部、种植产业部、养殖产业部、旅游产业部,分社侗锦专业合作社、富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推行六股分红模式,人头股20%,土地股20%,公益股10%,扶贫股10%,管理股10%,发展股30%。构建以侗锦为核心,农业产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为两翼的“一核两翼”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强村富民。通过公司化管理,采用“一村一校一企一地”共同助推侗锦传承发展创新。
2016年,文坡村与湖南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文坡村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侗脉公司合作,由村公司负责基地管理、组织生产,侗脉公司负责创意设计、市场营销、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目前,有固定织娘24人,其中贫困户14人,家庭织娘256人,贫困人口167人,织娘月收入2000—4000元。
三、分析与建议
(一)保护与发展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山谷居民、七纺坊等公司都有运用现代化机器进行苗绣批量生产的现象,他们一方面用机绣的产品来获取利益,一方面回收绣女的手工刺绣来扶贫。这里我要说明下,本课题的“非遗+扶贫”中,非遗的概念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准。所以,机绣过程从非遗保护层面来看不是真正意义上值得推崇的传统手工艺。在通道文坡村调研时,粟田梅告诉我们,最初由于织工少、工期长、产量低等原因,团队成员曾提出用现代化机器来生产侗锦,但该想法遭到大家的反对。“我们不做现代工业的快消品,我们初衷一直都是专注传统与手工。”
因此,在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王文章强调,我们应充分尊重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尊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技艺、风俗、信仰和情感,不能为了追逐经济效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破坏性的商业包装或失真性的伪形式表现。
(二)共建与共享
在贫困地区利用当地非遗保护传承达到扶贫工作任务除了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作为扶贫的主导力量以外,必须要依靠公司、商户、传承人、村民等多个参与主体的切入。以合力共建的发展精神,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带动贫困地区村民脱贫致富。墨戎苗寨刚开始发展旅游是老板投资,总是以失败告终。后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转变思维,积极发动老百姓自愿投资发展本土旅游,让老百姓变成参与主体共同建设苗寨,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寨子木房屋补贴每平方米600元,只要是在寨子里新建或翻修木房子就按每平米进行补助;寨子里面70多岁的老人,只要在家穿苗服每月奖励300元等等;与此同时,注册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营,与多家旅行社合作,慢慢做大做强了旅游市场。市场活化后,为本村与周边村寨村民提供全面参与旅游经济的均等机会,实实在在让本村老百姓受益,实现了包括村民在内的多个主体旅游发展“共享共赢”的目的。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侗族地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YSX016;本文系2018年度益阳市社科重点课题《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地区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2018YS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