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初探
——以长宁社区(街道)图书馆为例

2018-04-02刘瑾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上海210018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民画非遗文化遗产

刘瑾(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 上海 210018)

1 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场所[1]。它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用美好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文化,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与要求,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和精神食粮。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文化中心之一,担负着展现、传播人类文化重要职责。1974年国际图联(IFLA)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四大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就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2 基层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国文化的记忆,有利于长久的留存和传播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确立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新时期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全新课题。

2.1 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现代物质文明和生产方式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的记忆中不断磨灭、消失。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使得几千年来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存在的土壤,而急剧流失和消亡,很多有价值的区域民间文化正在不断被冲刷和稀释,加强非遗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是区域社会文化中心之一,在传播区域民间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具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其显著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能确保社会全体成员零门槛、无障碍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时其自身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和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储备,是百姓终身学习和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通过对非遗项目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请进公共图书馆,为市民表演及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让大家参与和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民间文化的精髓,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传承地方文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促进区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促进社会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2 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认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图书馆在功能上应紧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我,才能不断成长发展[2]。基层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介入,通过收集和保存散落于民间的大量资料、传统知识、技艺、艺术等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突破了传统的、陈旧的馆藏资源建设理念,把“以书为本”的单项展示转向为“以人为本“的多元传播,实现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同时馆藏资源的建设方式由单一的从上至下,扩展为多元化的收集方式,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和非遗特色馆藏,为公众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这既是图书馆自身业务功能的延伸,也是图书馆今后建设发展的着力点。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基层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具体实践

长宁区,位于上海的西部,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的民间艺术继承了江南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有着很深的历史根脉和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近年来,长宁社区(街镇)图书馆谨遵总书记的教导,结合街镇工作目标,依托丰富的区域民间文化资源,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打造和培育属于自己品牌特色。

3.1 挖掘“非遗”资源,形成特色馆藏

图书馆要保持活力,就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的特色文献资源[3],而地区非遗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地方特色信息。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新泾镇,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其中西郊农民画作为新泾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由于传人的离世,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十一五期间,新泾镇图书馆结合上海图书馆“一馆一特色”品牌建设要求,主动承接西郊农民画保护项目,通过寻访西郊农民画传人的家属亲友、社区文化单位,广泛收集西郊农民画有关资料,并成功挖掘西郊农民画新传人,通过建立资料档案,逐步形成西郊农民画为特色的档案资料。为拓展西郊农民画馆藏资料,系统推动西郊农民画的传承和保护,从2007年起,开展了“西郊农民画”的理论研究。对西郊农民画的沿革、艺术特点等进行整理和挖掘,出版了西郊农民画社区教育教材,开启了以西郊农民画为馆藏特色的地方特色文化空间。现在“西郊农民画”不仅是图书馆的品牌特色、还是新泾镇独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长宁区重要的文化名片。

3.2 弘扬非遗文化,设立传承基地

图书馆有着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能。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知识的整理、保存和传播。长宁社区(街镇)图书馆将长宁区域内有关“非遗”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画册、影像、实物等进行收集、整理,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传承基地和特藏专架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立区域“非遗”馆藏。如天山路街道图书馆引进面塑非遗传承人——张书嘉,设立书嘉手工(面塑)工作室,并在特藏区内开设了非遗专题书架;北新泾街道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传承人华兴富建立工作室,设置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专架,并每年订购《书法》、《美术》等专业期刊,既为传承人的创作提供支持,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领略、学习非遗艺术的渠道;新泾镇图书馆以西郊农民画为图书馆品牌特色,专设艺术类藏书专架,形成品牌服务的吸引力和整合力,不断丰富和夯实品牌服务的内涵,推进社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 联合社区单位,探索传承机制

“非遗”是一种活态的传承,它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场所密切相关[4]。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传播阵地,参与非遗传播与保存,组织丰富多彩、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读书活动更是图书馆的文化责任。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天山馆携手辖区商务楼宇的联合团支部共同举办“我做非遗文化传承人”五四青年节主题读书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面塑工作室的张书嘉老师进楼宇开讲座。张老师的讲演激起了青年白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亲身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北新泾馆将撕纸非遗传承人华兴富老师请进辖区小学,举办撕纸技艺培训讲座,利用寒暑假,开办撕纸画培训活动,教授小朋友们传统的撕纸技艺,让未成年人零距离接触了民间撕纸,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撕纸艺术的兴趣,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新泾馆联合社区学校,开展了“社区教育与民俗文化互动发展的研究”实验项目,并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协助社区学校初步建立了新泾镇“西郊农民画”教育课程,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3.4 举办展览展示,加强非遗宣传

展览展示能最直接、直观地向受众群体宣传想要普及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启示、宣传的目的[5]。2017年6月,结合“文化遗产日”活动,天山路街道图书馆举办“美丽社区 幸福家庭”天山社区家庭面塑才艺大赛暨展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将非遗文化纳入人们的视野,令读者倍感亲切。为提升西郊农民画知晓度,自2010年起,新泾镇图书馆开展一系列西郊农民画交流展示活动。如“粉彩墨韵庆世博”——长宁区新泾镇西郊农民画展,金山、秀洲、长宁三地农民画交流展。世博期间,因受邀参加世博园区公众参与馆的“人文新泾展示”活动,西郊农民画和海派撕纸展示团队成为公众参与馆内最受欢迎的表演项目之一。这些承载和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特色非遗文化,通过形式各异的展览展示,将长宁区的非遗资源项目直观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提升了辖区居民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群众关注非遗保护的热情与兴趣。

4 结语

长宁社区(街镇)图书馆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图书馆非遗保护意识还不高,职能不清,缺少政府的支持和研究机构的业务指导。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职能还不够明确,工作分工不具体,在图书馆评估体系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致使大多数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随意性较强。图书馆在参与非遗工作中的摸索尝试也仅限于自发的、零星的方式,没有真正纳入自身工作范畴,贯彻落实到业务工作的始终,保护行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存在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滞后、保护方式及手段简单落后;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6]。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其保护进程。因此,笔者建议加大对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使非遗保护上升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活文化,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图书馆更要尝试为社会公众提供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实现非遗资源共建共享,以吸引更多的民众来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从而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巴黎,2003.

[2]林剑敏.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6(3):95-97.

[3]马晓辉.口述历史与特色图书馆馆藏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4):65-67.

[4]石亚萍.关于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工作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4):65-67.

[5]陶琳.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03-107.

[6]许静华,刘伟华.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文献挖掘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教育教学管理,2015(10):98-99.

猜你喜欢

农民画非遗文化遗产
春天里(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