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本质特征
2018-04-02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复兴,昂扬的是精神。中华民族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但创造了辉煌的、享誉世界的文明,而且塑造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
伟大的实践往往能够产生伟大的精神。西畴人民对西畴精神质朴而形象的表述:“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四个伟大精神”的实践体现。西畴精神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弘扬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以“搬家不如搬石头,苦干实干加油干,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实干创新干”为新时代内涵,是26.1万西畴人民在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认定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1506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区土地上,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共同创造的实践和精神成果。
西畴精神是新时代伟大创造精神。创造,是指制造、建造或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西畴人民始终发扬“吃苦耐劳,敢于发明创造”的精神,在向大山、向贫困、向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敢想别人之未想,敢做他人未做之事,终于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四轮驱动”公路硬化新经验、“三宜”新村建设新方式、“精准滴灌”脱贫攻坚新路径和“119”基层党建新载体。这些新模式、新经验、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充分展现西畴人民的创造创新精神。今天,西畴人民的创造创新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将在推动西畴精准脱贫道路上攻坚克难,继续书写一个又一个西畴传奇。
西畴精神是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走进西畴,我们可以感受到“奋斗”的氛围。西畴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明白这样一些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因此,面对困境,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坐等观望,而是积极行动,用他们的勇气和斗志战胜了常人无法战胜的困难,奏响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动人乐章。这种奋斗精神源于西畴人民故土难离的家乡情怀,一句“无论搬到哪里我们始终是西畴人”的质朴表达,道出了多年来扎根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今天,西畴人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凝聚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他们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他们的巨大奉献。只要继续发扬这种奋斗精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西畴精神是新时代伟大团结精神。团结是“西畴精神”的本质特征。这种团结精神从何而来?是西畴人民长期在与大山、石漠、贫困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面对“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西畴人民知道“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才有希望,团结起来才能战胜自然。正是西畴人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精神,才破解了一道道生存难题,闯过了一个个战胜自然的险关,跨越了一重重发展障碍,共同续写了“战天斗地”的人间奇迹。未来,只要西畴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始终发扬这种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前进道路上就一定能够形成一股勇往直前、坚不可摧的强大动力。
西畴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梦想精神。面对大山、贫困及石漠化,西畴人民之所以能够那样从容,做到不悲观、不抱怨、不低头、不退缩、不等待、不放弃,用顽强的意志与大山、石漠抗争,挺起脊梁向贫困宣战,就是源于西畴人民努力改善生活条件的初衷。今天,西畴人民又把梦想的目光投向了建设美好、富裕的新家园,正所谓“心有多大,梦就有多大”。虽然梦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实行“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的传帮带,凭借西畴人民“齐心协力,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精神,我们相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西畴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西畴精神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在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抗争,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鼓舞之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新篇章。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闭塞的交通状况面前,西畴人民不是灰心丧气,而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向大山宣战、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宣战,在苦干实干中产生了无数“炸石造地,破解吃饭难题”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用智慧摸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他们把“跑土、跑水、跑肥”的“山大石头多,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石旮旯地,改造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西畴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现代“筑路英雄”的感人事迹:身残志坚的张仁贵一家4口用了两年时间,“抠”出2.2公里的进村路;居住在悬崖峭壁上的岩头村15户村民发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苦干12年,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圆了通路梦;被称为现代“四愚公”的肖家塘村4个村民,用6年时间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进村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身患癌症的女党员谢成芬,带领海子坝村群众苦干3年,硬化了8公里的进村路;羊赶马村的伍光发投入10年租地种菜的11万元积蓄,开挖出1.2公里“守望大山、守护家园”的土石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畴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西畴实际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采用“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解决吃饭、生存的问题;采取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措施,解决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引、建、蓄、管、活”的“五龙治水”模式,以及实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生态疗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通过教育和指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解决农业科技普及不够深入的问题;采用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群众主动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破解增收难的问题……目前,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和发动下,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热潮。
勤劳实干的西畴人民,从最初的炸石造地到后来的治石漠、修公路、兴水利、护生态、建家园等一系列的奋斗实践,不仅体现了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更体现了西畴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奋发图强、追赶跨越的精神风貌,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在新时代的诠释。
西畴精神彰显以改革创新为特色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西畴精神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20多年来,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陈规、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发出了“敢叫穷乡换新颜”的呐喊,探索出一条符合西畴实际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西畴人民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自强自立的信念和苦干实干创新干的拼劲。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西畴涌现出一批榜样:在悬崖绝壁上书写精彩传奇的“当代四愚公”侯寿高、姚光金、邓招财、姚仕斌;新时代的“愚公”李华明;高喊“为了乡亲们,我要挺住”,用西畴精神创造生命奇迹的谢成芬;扶贫一线用生命诠释西畴精神的牟秀才;故土难离,信念坚定,“搬家不如搬山,搬山莫如穿山”的刘学金、刘学成;20多年奋斗,追逐绿水青山梦的程敦儒;甘当群众“领头雁”,奉献乡里无怨无悔的刘丕荣;小康路上“领头雁”刘超仁;坚守基层勇担当,奉献无悔写忠诚的刘登荣;退休不退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原县委书记王发龙、郑清宽,原县长刘华荣,原政协副主席王廷位……这些以实际行动诠释西畴精神的时代楷模,在各自的岗位上心怀大我,至诚报效家乡、报效国家,谱写了西畴最美的时代华章。他们的感人事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真实写照,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彰显。
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实践,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中国人民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伟大征程,今天,我们靠什么来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创造新的奇迹?答案是以西畴精神、杨善洲精神深深汇聚成了强大的中国精神。精神的种子一旦萌芽,就有顶起巨石的力量。中国人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