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春县湖洋镇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4-02黄玉明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金斗永春县水仙

黄玉明

(永春县湖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福建 泉州 362608)

湖洋镇位于永春县东北部,西南距县城23 km,总面积143 km2,年平均气温20℃,年积温6 400~7 200℃,年降雨量1 700~2 100 mm,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全镇没有工业,生态环境良好,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该镇是永春现代农业示范镇、永春县乌龙茶生产基地镇、省级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是闽南历史文化名镇、著名侨乡,素有“文化之乡”“琵琶之乡”“茶果之乡”美誉。

湖洋镇茶叶发展历史悠久,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茶”的产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父子,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移植武夷水仙茶苗100株,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培育首制“永春水仙”,味如微风吹籣,香飘海外,名扬四方。闽南各地竞相引种,定名“闽南水仙”。作为闽南水仙发源地,湖洋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永春县湖洋镇部分村海拔超700 m,为典型的高山草甸,周围森林覆盖,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湿润肥沃,是发展有机茶的天然场地。

近年来,湖洋镇坚持以“绿色生态、安全高效”为发展理念,通过扎实推进茶园环境绿化、道路硬化、水利建设及实施茶园“五新”集成示范,切实抓好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努力实现“茶园更美、茶农更富、茶叶更安全”[1-5]。如泉州市金斗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此建设了一片40 hm2的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是永春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永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为全省较有规模和潜力的生态茶园。但近年来,随着周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市场萎靡不振,湖洋镇的茶叶发展进入瓶颈。引导茶农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走出困境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对于推进湖洋镇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湖洋镇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品种与规模

湖洋镇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全镇17个村,种植品种主要为水仙、佛手、铁观音等良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约450 hm2,年总产量约750 t,年总产值约6 000万元。其中水仙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0多hm2,产量约500 t。

1.2 茶叶销售情况

湖洋镇茶叶种类以乌龙茶为主,占茶叶总量的90%以上。湖洋镇茶叶产销的模式以基地配送销售为主,门店直销及网络电子渠道销售为辅,福建省内销售占比80%,主要销往厦门、泉州、武夷山等地。茶叶产品销售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精致礼品销售为辅。

1.3 产业培育

近年来,湖洋镇充分发挥茶业产业优势,以培植茶叶品牌、壮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现代茶业发展战略,推进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湖洋镇现有茶企、协会及合作社等共计33家,从事茶叶生产、经营、销售的人员逾1 500人,其中茶企6家、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5家、个体经营12家,茶叶研究会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家,完成茶叶初制清洁化改造茶厂2家。

2 湖洋镇茶叶加工技术与品质特征

2.1 茶叶加工技术

湖洋镇茶叶种类以乌龙茶为主,铁观音、佛手采用传统闽南乌龙茶制茶工艺,人工结合机械,佛手茶初制工艺:工艺流程是晒青→摇青→摊凉→杀青→包揉→初烘→复包揉→定型→足火。操作时灵活掌握“看青做青”技术,形成“绿叶红镶边”和带有特殊“佛手韵”及天然果香等“色、香、味”内质。湖洋镇闽南水仙茶则采用融合闽南乌龙茶和闽北水仙的制作工艺制作出色泽沙绿油润间蜜黄,滋味甘醇鲜爽闽南水仙。闽南水仙初制工艺:晒青→晾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毛火)→整形(包揉)→烘干(足火)。

2.2 闽南水仙品质特征

闽南水仙条索紧结壮实,似“拐杖形”“扁担形”色泽沙绿油润间蜜黄;香气清高悠长,具兰花香,汤色清澈橙黄,滋味甘醇鲜爽,叶底黄亮,肥厚匀整,连泡多次香气仍溢于杯外,甘味久存。闽南水仙相较于清香型的闽南乌龙茶更经久耐泡,滋味更醇厚,相较于闽北水仙香气更清幽,滋味更甘醇,闽南水仙以其独特工艺、独特的风味、优异的品质而享誉海内外。湖洋镇组织选送的茶样在各类茶王赛事中屡获殊荣。其中永春云中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闽南水仙茶样曾入围2015年度福建省名优茶鉴评活动(秋季)优质茶。

3 湖洋镇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中小茶园管理粗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虽然市级龙头企业泉州市金斗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一片40 hm2的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但由于茶叶市场低迷,且中青年大多外出务工或经营小商超,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人工成本逐年提升。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均需要大量人工,致使茶农对中小茶园的粗放管理,甚至导致部分中小茶园出现抛荒、弃园等现象。湖洋镇又以中、小茶园居多,茶园分散不连片,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度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沿袭传统制茶技术,制茶设备更新换代慢。

3.2 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方式单一

湖洋镇是永春县的重要茶产区之一,湖洋水仙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但由于小户经营模式,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没能形成一个区域品牌,知名度不高。推介方式又相对局限,仅限于印发宣传小册子、参加名优茶评鉴会、推介会、茶王赛、特色产品博览会等地方茶会。

3.3 自产自销,分散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

茶叶经营主体薄弱,以小规模个体经营的茶叶生产经营体系占主导,呈现出分散种植、自产自销,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的市场格局,茶农、茶叶加工户、茶商、茶企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龙头茶企对本地茶农带动力不够,没有形成联合机制,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分散。

3.4 茶产业业态较为传统,产业链有待延伸

湖洋镇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本是湖洋镇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由于资源分散闲置,未能加以整合利用,提升利用茶文化软实力,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进湖洋镇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茶园标准化管理,完善农田水利建设

湖洋镇以中小茶园居多,应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分散管理的茶园加以整合,对于集中连片面积达到3.33 hm2、交通相对便利的茶园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鼓励完善标准化茶园建设,因地制宜配置园内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建设防护林隔离带;推动建立具有显著特征的现代茶业产业体系,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推广茶叶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强茶园无公害生产管理,采用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注重制茶工艺和设备的改进和革新,引进先进制茶技术和茶叶加工设备,加强茶叶初制清洁化茶厂改造,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良好基础[6-7]。

4.2 依托品牌打造,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鼓励有实力的茶企争创品牌,指导茶企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设茶叶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推进基地升级,引导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认证,提高企业实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泉州市金斗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于2008年8月注册金斗洋商标,并于2016年11月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有机产品认证。鼓励组织茶企积极参与闽茶海丝行、中国国际茶博会、海西两岸茶王赛等重大茶事,开阔视野,宣传、推介湖洋茶产品,提升湖洋茶品牌知名度。

4.3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提升茶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通过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及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的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茶产业整体效益。泉州市金斗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被认定为泉州市第八轮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致力发展生态优质乌龙茶,总面积133.33 hm2,现有茶园38.67 hm2,主栽佛手、水仙、铁观音等品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不定期组织茶农、茶企到金斗洋生态茶园观摩学习,促进茶农、茶企之间的交流学习,推进茶产业信息共享,共同推进茶树育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加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联合起来,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

4.4 旅游协同推进,挖掘茶产业发展新业态

规划建设金斗洋生态茶园旅游观光区,把茶文化与旅游巧妙地融为一体,建设生态茶海风光,套种桂花、罗汉松、红豆杉、名贵茶花、凤凰木、川楝和银合欢等名贵树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以期建设成永春较大的生态型优质乌龙茶生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农业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构筑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现代茶田旅游观光区。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让游客既可以游览清新的茶园景观,又可以亲身体验各种茶事的过程,既可以宣扬中国茶文化,又可以推进湖洋茶产业的发展。

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文化底蕴,实施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鼎仙岩的5株百年水仙老茶树是闽南水仙茶树始祖。老茶树均高达4 m左右,树枝上开满白色的茶花。在闽南水仙茶叶初始发源地探索开辟闽南水仙茶文化展示园,进一步保护和弘扬闽南水仙茶文化,推进湖洋镇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金斗永春县水仙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株水仙
爱丁堡水仙
山东省新泰市金斗中学
水仙帖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永春县2016年9月1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中山市金斗湾省级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我喜欢洋水仙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