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学琴的爸爸
2018-04-02王莉
近日我自北京到厦门度假。每年到厦门小憩几日,是我从厦大毕业后离开厦门十多年来的一个习惯。我在心里深爱这个城市,并且在行动上年年来看她。
朱思贤兄到我下榻的白鹭洲旁的酒店接我,一上车就说起白鹭洲旁曾有个小木屋,环境幽美,他常带女儿小朱来此用餐观湖,闲聊放松。我以为只是个小木屋而已,没想到另有故事。
安静的小女生小朱并不是个喜欢在外面吃饭的孩子,那一阵子却每到周末就恳求爸爸妈妈带她来小木屋。大人也蛮喜欢那里,有空就带她来。可她对美味佳肴并无兴趣,总是很快吃完就溜出去自己玩儿。大人没管她,直到服务员来投诉。
原来,小木屋的老板是个喜好音乐的雅士,收藏了一台价值二十多万元的上好钢琴在小木屋一僻静处,仅供自己弹奏怡情。却被小朱发现了,总要去偷偷看看、摸摸,这一次居然上去弹起来。弹着弹着如入无人之境,直到琴声引来服务员大惊失色去小朱父母那投诉。
更惊讶的是小朱的父母,尤其是她爹老朱——这个与众不同的爸爸,别人家是孩子不学琴,家长非逼着孩子学琴,导致孩子一见钢琴就讨厌,甚至天天为了练琴吵架,搞得亲子关系紧张;这老朱却相反,女儿多次说要学琴,他就是不同意,坚决反对。他听过看过太多孩子学琴半途而废或为考级全家心力交瘁的案例,他不相信女儿是真的想学琴——仅凭他人案例就对自己孩子做出这样的推断,老朱未免有些武断而粗暴了。
幸好可爱的小朱没有被爸爸的粗暴吓到,她依旧执着地爱她的钢琴——你们不让我学,我自己和班里最要好的女孩子偷偷学;你们不给我买钢琴,我周末到小木屋去和那上好的钢琴相会……这孩子太不容易了,因为爸爸的一再反对,她每次去小木屋都守口如瓶,不能暴露出半点动机。她有多重的心事啊,却不是因为世故,只是对钢琴爱得深沉!我好心疼这个小女孩儿!
老朱被小木屋投诉事件彻底拍醒,还好他不再粗暴,他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因为怕被批评,眼神好慌乱。老朱这次啥也没说,只轻声问孩子:“你真的想学钢琴?”
孩子尽管慌乱,依然坚定地说:“想!想了好多年!”
老朱把女儿拥进怀里,百感交集。
当晚,就在家里慎重召开家庭会议,再慎重地让孩子签下《学琴协议》。曾经粗暴的老朱这回温柔地对小朱说:“爸爸不求你学琴能考级、加分,只要求你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时冲动、三分钟热情。”小朱热泪盈眶地签下协议——在大多数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学琴的当下中国,小朱这个学琴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写到这我突然觉得,这是不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最佳境界?
老朱是认真的人,不做则罢,要做则尽善尽美。给小朱找最好的老师——不止是琴技,更是人文情怀与尊重孩子;还从日本漂洋过海运来上好的钢琴。钢琴抵达那一天恰是六一节,也是小朱十岁生日。小朱激动地在日记本写下:“这一台钢琴,我好像等了十年。”
老朱问:“你才十岁,怎么等了十年?”
小朱当然不是从一出生就想弹钢琴了,但这种发自内心的想学,难道不是比什么力量都强大?
小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琴机会,学得认真,学得投入,学得用心,学得坚持。在一旁读书的老朱有时候看看练琴的孩子,能直接感受到她在学琴过程中那种享受那种快乐,无与伦比。
聊到这里,我对老朱开玩笑说:“你应该给那些逼孩子学琴的家长上一课,讲讲你这个成功案例!”
再说考级,签协议时说好不为了考级,老朱也排斥考级,但后来发现这种事情也不要一概而论。小朱说很想考级看看自己的水平时,老朱也没有粗暴阻拦。结果小朱考得相当好,这只是作为她练琴的副产品,鼓励她想学得更好一些,更享受一些。
教育是一个生命去感动另一个生命,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面对如此不同的每一个生命,你有没有用心、肯不肯花时间去慢慢读懂。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精髓能否造福孩子其实与家长密切相关。对于不想学琴的孩子,父母能不能不要逼迫,搞得全家痛苦不堪?对于真心想学琴的孩子,父母也要脱俗一回,让她学得快乐学得享受!我们常常在心里深爱自己的孩子,却在行动上做些“非爱”之事。这位起初不让孩子学琴的爸爸,他对孩子爱得用心、爱得深沉……
我爱厦门90年代的安静与清幽;也接受她现在的快速发展。我不能因为爱她而要求她按我的想法停留在当年的模样,那是她的道路与自由。
教育是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禀赋,并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