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 (1933—2018)
2018-04-02编译胡德良
编译 胡德良
高锟博士因对光纤通信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对此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誉为“光纤之父”。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高锟(Charles Kuen Kao)完善了光纤通信,业界认为这一科技上的进步为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高锟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年9月23日,高锟博士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高锟基金会在香港宣布高锟因阿尔茨海默病逝世。
20世纪60年代,他在英国哈洛工作,供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的一家英国子公司。在这期间,他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他称之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想法”。在接受诺贝尔奖时,高锟说道:“这个古老的想法就是通过玻璃传输光线——这一技术长期用于娱乐、装饰、短距离传输和手术中。但是,这并没有用在电话的长距离传输中。”
高锟解释道:“通过玻璃棒的光线在穿越短短几英尺(1英尺约0.3米)的距离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及一位同事的新想法是:光的传输可以改进,经过改进足以使现有的铜线通信技术变得过时。1999年,高锟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当时,没有人相信我的观点。研究出比铜线强1 000倍的东西,前景是很诱人的。一个人年轻之时,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总是充满热情。”
高锟跟英国工程师乔治·霍克汉姆(Georg Hockham)合作,他们发现如果把玻璃中的杂质去除,光就会以惊人的效率穿过玻璃。玻璃纤维比人类的发丝还要细,制造起来成本低。玻璃纤维具有传输大量数据的性能,能够立即将图片、音乐和其他信息发往世界各地。
2009年,高锟博士获得诺贝尔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光纤网络已经成为滋养我们这个通信社会的循环系统。如果我们解开盘绕全球的所有玻璃纤维,单根纤维的长度将会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000圈,而且这个长度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加。”
颁奖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迪拉(H. Frederick Dylla)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这些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发明都更加重大。”
高锟博士希望跟那些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通信的人分享荣誉。2004年,他接受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采访时说:“我是一名工程师,我真正的目的是研究出有用的东西。发明某个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后我们如何利用这项发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于上海,他父亲是个法官,母亲是位诗人。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为“非常受宠爱,完全受保护”,拥有保姆和家庭教师,他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据他回忆,父母跟他见面“就好像是每天接见皇室成员那样”。
高锟很早就对化学感兴趣,甚至早得有些危险:有一次,他不经意间用酸烧坏了他哥哥的裤子。他在诺贝尔奖的个人传记中说道:“我父母非常愤怒,没收了包括氰化物在内的所有化学药品,我不知道他们将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
高锟在上海长大,后来到香港,在香港度过了二战后的几年。之后又移居到英国,并在那里上大学,进行电气工程专业的学习。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这所学院现在是格林威治大学的一部分。1965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欧洲和美国各地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光纤之父”。
高锟博士曾供职于ITT子公司——标准电信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他还曾经担任ITT的执行科学家。他跟香港中文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帮助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了电子工程系,并于1987年至1996年担任该校的副校长。
高锟博士拥有英国和美国两国公民的身份,1996年曾经获得日本国际奖。200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当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已经患上此病。他的妻子黄美芸(Gwen Kao)还健在,两人有两个孩子。
尽管高锟博士的创新使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但是他说自己并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有关对自己的发现加以利用的问题,高锟提出了一句警告:“网上冲浪非常耗时。当信息无限时,个别信息就变得毫无价值了。”
资料来源 Physic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