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年, 那些“师”

2018-04-02周世恩

师道(人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一节课教案公开课

周世恩

毕业了,我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从内地跑到了经济发达的广州。

第一所供职的学校,是当时在广州知名度较高的一家民办学校。和我一起来的有35位大学生,均毕业于名牌大学,而我只是来自于一所普通的大学,不免相形见绌。后来,才知道是以前发表的一些“豆腐块”文章帮助了我,校长拍板说: “这孩子文章写得好,语文肯定也会教得好的!”

入职不久,按规定还不能上讲台讲课,只是见习。我见习的是三年级,班主任姓章,怀孕了。每天,我在班级后面听课,做记录,琢磨着怎么上课。看到章老师大着肚子,身体不方便,加之上课心切,我偷偷地向她求情,她竟同意了。第一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课的教案就写了四五张。满怀信心地上了讲台,结果,才15分钟,我就把课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排,站在讲台上的我不知所措。教室里乱哄哄的,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简直像菜场一样。

章老师上台及时救了场,学生安静了。走下讲台,我沮丧得几乎流下眼泪,恨不得教室能裂出一条缝,我好钻进去。下课了,章老师安慰我: “其实,你这算不错了,作为一名新老师,讲了15分钟,把重难点也讲出来了,不简单。我第一次上讲台,还没这么好呢!下次,你会讲好课的,毕竟,你底子好。”她的一句 “不简单”逗笑了我。我知道,她这是努力给我挑出闪光点,鼓励我。

后来,章老师又偷偷地给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讲一些 “自读”课文。她在教室后面坐着,写听课笔记,把我上课的过程清清楚楚地写下来。课后,一条一条跟我分析,哪些地方上得好,那些地方需要改进,讲方法,提点子。就这样,我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门道,知道了上好一节课的流程、技巧、方法,也知道了讲课不能满堂灌,老师心中应该有学生。走上讲台,我也有了一些自信。

到了十一月左右,章老师待产,请假离校。我接手了章老师带的这个班,教语文,兼任班主任。因为有了前面几个月章老师的指引示范,接班伊始,还算顺手。那时年轻,没有家庭的羁绊,有大把的时间。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便找来了不少教育类的书,一边看,一边思索,遇到好的点子、方法,就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受益匪浅。还偷偷地写了一些 “豆腐块”,心想:老校长招聘我过来,不就是因为我会写文章么?荒废掉了,岂不可惜?把一些文章投寄了出去,竟然也发表了。 《广州日报》就发表了我的两篇文学作品,还有一篇文章,是记录我上课的一个片段,取名为 《面对美丽的想象》,也发表在了 《广东教育》杂志上。

课上得顺手了,发表了几篇文章,我就有些飘飘然, “翘起了尾巴”。想想,当时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这时,我教育生涯中第二个关键的人走进了我的视野。2000年左右,学校经济条件好,隔三岔五地请一些教育名家来讲课,鹿润卿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学校聘请的教学顾问,来自于广州朝天路小学。是鹿老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觉醒,也给了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动力。

鹿老师是第二学期来到学校的。第一次见到她时,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会议室,而是在路上。她夹着一本听课记录本,匆匆地赶往教室,正准备去听某位老师的日常课。我并不认识她,只觉得这位老师气质非凡。近六十岁的人了,脊背挺拔,穿着优雅利索,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这只是匆匆一个照面后的印象,后来有了真正的接触,才知道鹿老师的人品与学识,才是真正让我仰慕的地方。

几天后,鹿老师到班级听我的日常课。第一次被特级老师听课,心中难免有些惴惴不安。记得那节课讲的是 《跳水》,我是好好地备过课的。课堂上,我依照自己的设计,引入、读题、品析、朗读、启发,教室里氛围融洽,甚至热烈,我也自我感觉良好。鹿老师坐在课室后面,听得很认真,学生在讨论的当儿,她还走进学生之中,倾听孩子的发言。好几次,还借过学生的书,看孩子们在书上的批注。听得认真时,还对着我点头。我想,这肯定是对我的认可吧!

如我所想,这一节课多多少少是受了点表扬的。鹿老师提出了不少优点,譬如课堂氛围好,学习氛围浓厚,指导学生朗读到位。接着,她给我提建议,一个词语该如何去教,学生才能学得懂,学得透;一个句子该怎样去让孩子体会到它的精妙、形象;甚至细致到我的板书、朗读、肢体语言……她娓娓道来,每一处都切中要害,每一处都有建设性的意见。末了,她告诉我:语文教学,还是要脚踏实地,创新肯定是需要,但还是要从基础的听说读写训练做起,让孩子夯实基础,形成素养,花里胡哨是要不得的!

这句话,让我羞愧、脸红。虽然她说得很委婉,没有直接批评,但是,我却比挨了批评还难受。她的话,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始终都记得,并且以此来鞭策自己,生怕自己又误入歧途,陷入了花架子的泥沼之中。当今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她的观点不仅没有半点落后,甚至历久弥新。

我再也不敢花里胡哨地上课了。她反复强调的 “一课一得”,“备课要做加法,上课要做减法”,我都听进了心里,同时,也用到了课堂上。她每天照例去听我的课。起初,我如坐针毡,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上完课,鹿老师都会趁热打铁给我评课,娓娓道来,不分巨细,提缺点,给建议,让我如沐春风,也受益匪浅。直到有一天,她告诉我,我的课有些味道了,也扎实了。听到这句话,我的一颗心才慢慢放下来。

四年级的老版教材中,有一篇《海滨小城》的文章,文质兼美。我喜欢那开得火红的凤凰花,也喜欢海边轻拂的微风,毫不犹豫,便选了这篇课文作为学校例行公开课的内容。我很快写好了教案,有些沾沾自喜地交给了鹿老师。半天工夫,鹿老师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递给了我修改过的教案。我翻了一下,脸迅速地红了。五张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红色的字,娟秀、认真,如蚂蚁一般。她告诉我:教案思路还不错,课堂设计的架构还可以,但是,很粗糙,细节值得商榷。

我接过教案,都不敢看她,就匆匆地逃走了。回到办公室,又感动,又羞愧。鹿老师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一条条工整地写在边上。她批改得很仔细,连错别字都用红圈圈了起来。最后,她还给我写了一段批语: “上好一节语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还要将你吃透的知识、智慧、素养,通过一节课传递给孩子。所以,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这一节课,重视每一个细节,每句话、每个词、每一个过渡,都为孩子着想。”

我开始了第二轮的备课。这一次,我不敢再马虎,每一个提问,每一个过渡语,都写得十分细致。写完,我数了数,足足有十五页信纸。我以为,这次应该可以得到鹿老师的认可了,可是交上去又被打了回来,上面还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告诉我,备课,其实应该备学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教语文,让我重新修改教案。接着,三次,四次,五次,直到第六次,鹿老师才告诉我:就按这一份教案上课。一节 《海滨小城》的公开课,我足足备了六次课,写了一百五十多页的信纸,手写得酸肿麻胀,中指磨出了厚茧。当时,我是颇有些怨言的,心想:不就是一节公开课么,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这不是折腾人么?

一番折腾下来,没有白费功夫,这节公开课出乎意料地成功。科组评课时,鹿老师破天荒提出了很多优点,不遗余力地表扬了我。那些怨言也随着我的喜悦烟消云散。我想感谢她,散会后专程到她的办公室。她开玩笑说: “这下,不怨恨我了吧?”我不好意思地点头,心中疑惑:她怎么知道我怨恨过? “我可遭不少人怨恨过,这我还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你们上好了课,怨恨也值得!”我们小谈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年轻人,是要上好公开课的。上好一节公开课,学到的东西不比看十本专著差。改教案、磨课都是历练,经过这些历练,你会懂得怎样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多年后回忆起来,我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作为一名刚入职的老师,有这样一位特级老师坐在你课室后面,为你的课堂把脉坐诊,为你解惑释疑,这是何等的福分和机缘;一次次细批详改,面授机宜,将为师和授课的秘诀和盘托出,于我而言,这又是何等的幸运?这些际遇为我顺利走上教育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2005年,我离开了那所学校,再也没有遇到过鹿老师。后来,和章老师一起吃饭、聊天、忆旧,谈到鹿老师,她说:鹿老师的人品、课品都堪称一流,很多年轻老师都受到过她的指引、鼓励,她生完孩子回去工作,也从鹿老师身上获益很多。章老师还说,鹿老师和当年一样,气质儒雅,举止言行让人如沐春风。

真好,这就是她在我记忆中的模样。

猜你喜欢

一节课教案公开课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半张纸》教案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