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海事界政协委员提出
——创新驱动,军民融合,跑赢船界“马拉松”
2018-04-02陈璐
本刊记者 陈璐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对我国船舶工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船舶工业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能转换,打造形成新时代船舶工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支撑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京圆满落下帷幕。在长达10多天的会议期间,参会的海事界全国政协委员在谈及如何振兴船舶工业发展时,纷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对我国船舶工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立足新时代,我国船舶工业要通过“品质革命”打造“金字招牌”,在深化改革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质量变革,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动力变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从“大”变“强”的飞跃。
掀起船舶工业的“品质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董强认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育一批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把船舶工业发展成为产业体系协调完整,生产组织形式网络化智能化,要素投入产出效率高,产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优,高效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多样化需求的全球领先装备制造产业。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余德辉则从行业和产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实现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两大内涵,其一是指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其二是指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从产业本身来看,船舶工业使用新材料替代钢材本身就促进了产业升级。从环保方面来看,湖泊、内河等水域的船舶目前面临因柴油泄漏导致的环保压力逐渐增大,电力逐渐代替柴油动力是船舶动力发展趋势,运用再生、再用能耗成本低的新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护了环境,这些助推了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就央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说:“以前,国企和央企都习惯于扩大规模、追求速度。而身处在新时代国际竞争环境下,国企和央企再走原来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规模适度’的原则。在质量建设体系上,国企和央企要参与全球竞争,一定要用国际标准、国际质量竞争体系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工夫、花力气。”同为海事界央企的中船集团,在2017年营业收入首次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2%。董强表示,今年中船集团将凝心聚力、勇担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海洋装备集团,为建设海洋强国及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面对持续低迷的航运、船舶、海工市场,我国金融机构也表示将持续加大对高端船舶支持力度,助推我国船舶工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面对全球造船市场始终在低位徘徊、航运市场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的复杂局面,境内外银行纷纷压缩船舶贷款投放,而中国进出口银行并未减小对船舶工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引导作用,助力我国船舶工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介绍,截至2017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工业整体授信支持超过8300亿元人民币。尤其是自2013年年初以来,已累计提供船舶贷款约2500亿元人民币。作为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力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重点支持高端船型、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优先支持高端船型、先进技术装备船舶的研发、设计、建造,对于一些我国产能过剩的船型、低端的船型,将减小支持力度,“金融资源配置向高端船舶建造倾斜”,从而助推我国船舶工业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深挖创新发展的“不老泉”
从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出口护卫舰圆满交付,到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成功下水;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入海,到全世界最大的22000TEU集装箱船订单签订,我国船舶工业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走出去”的行业,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弱小到壮大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在于船舶工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如是说。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要想获得核心优势,这就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奋力填补领域空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徐福顺认为,船舶工业相关国企、央企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化模式的创新,弥补存在的不足,由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在重要业务领域率先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助力我国真正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并处于低位,海上油气开发步伐放缓,海工装备租金大幅下降,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面临发展困境,逐渐陷入萧条。作为船舶工业上游企业、海工钻井平台的使用客户——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坚持“提质增效”,加快技术产品系列化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了发展质量,顶住了金融危机、油价下跌的负面影响。中海油田钻井事业部深圳作业公司经理郝振山举例说,为了提高钻井效率,中海油服研制出一种喻为“贪吃蛇”的定向钻井设备,通过工人在钻井平台远程遥控,指令钻入地下数千米的钻头在坚硬岩石中自由穿行,找到油藏。“和常规定向井工具不同的是,‘贪吃蛇’定向钻井设备灵活自如,永远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施工。目前,全世界仅有少数国家拥有此项技术。‘贪吃蛇’定向钻井设备的研发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上游企业的发展经验值得下游造船企业借鉴。董强认为,要从市场困境中“逃生”,就要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动力变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对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共性技术,面向未来需求以及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与产品研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需要,重点开展成熟产品开发设计和优化升级,促进船舶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船舶建造生产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发现和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推动船舶工业在世界造船竞争中由“并行”向“领跑”转变。
开创军民融合的“新局面”
2017年,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在“工作建议”中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由此可见,党和国家把军民融合战略放在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建立军民结合的产业格局是船舶工业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董强认为,要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统”、“融”“新”“深”的要求,深化在科研生产能力、设备设施、技术和成果等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双向转化,真正达到“一份投入,双份产出”的效果,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建立船舶工业军民协同创新机制,以舰船动力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军民两用船用设备为载体,提升军民融合船用设备配套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船舶工业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争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率先突破行业。
除了从行业整体角度讨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性和措施,部分委员也从某一具体角度切入,提出了强化军民融合的重要性。“与世界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创新能力、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仍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表示,在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是促进我国船舶配套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军民技术在船舶、海工平台的研发、设计、建造技术和工法等方面各有优势,将“军民融合”和“一体化的科研创新平台”理念融入船舶配套业发展规划之中,将有助于国产自主配套设备的发展。此外,他还建议,对于民营企业应该逐步降低不尽合理的资质门槛并加大支持力度,使他们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这种跨行业、军民融合开放式科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