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对演讲稿写作的重新思索
2018-04-01李安叙
摘要:演讲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当下,演讲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青睐,然其写作过程却往往陷于困境——内容空洞,形式僵硬,感情造作,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演讲场景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从谋篇布局、修饰手段、句型变换、音韵协调方面对演讲稿写作方式进行重新的定位、分析以及补充。
关键词:演讲稿 语言学 行文建构 语境 启发
一、在行文方式上的张力建构
(一)谋篇布局
谋篇要求有二:演讲辞的流畅和节奏感。所谓流畅指的就是演讲辞的结构安排有序,能够准确地表达意思,衔接之处有浑然天成之感。听众只有在行如流水般的演说面前才能获得至上的审美艺术体验。所谓节奏感指的是演讲辞内容安排上的跌宕起伏,动静结合,既要鲜明,更要适度。写作过程要考虑到潜在听众的心理感受,既不能平铺直叙,死沉呆板,也不能转换过多,让观众难以接受。
(二)修饰手段
1.对偶与排比的运用。排比能带给听众更直观的听觉刺激,而对偶的适当运用,会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给人以语音抑扬顿挫的美感。
2.反复和层递的使用。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所采用的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反复回荡的句式能够有效地增强感情,更好地渲染氛围。反复虽然是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一重点的重复,但并不是啰嗦,主题的反复强调更能引起共鸣。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对“我梦见有一天”的反复叙说竟然达到了六次之多!反复的效果显而易见,能让情绪在强调中高涨。
二、在内容设计上的灵活变换
(一)长短句的运用
演讲辞中的句子可长可短,从语法上分析,短句急促、有力,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语义内涵。[1]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中这样写道:“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短句的使用,斩钉截铁,极有力度,与听众的情绪很容易契合,也因为短句的优点,造成学界在某一时期一度认为演说词的写作只能用短句。其实不然,长句的合理使用也能吸引听众,更能达到情绪的高潮。如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的讲稿中所写:“懦夫,懒汉,对政府持怀疑态度的人,丧失了斗争精神和支配能力的文质彬彬的人,愚昧无知的人,还有那些……让伟大美丽的热带岛屿从大乱中到达大治。”长句容易让人陷入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当然,长短句的交替使用才能使得文稿更加出彩。
(二)语音上的协作
演讲稿的写作最终将会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出现,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就要注意语音上的协作。叮当响的语言,音韵的有机配合,就像优美的歌声,让听众陶醉。
1.首先做到韵脚自然。朱自清先生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2]适度使用押韵的句子,形成回环复扣,读起来朗朗上口。
2.其次做到音节协调。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到了绝大多数,它们在演讲中能大大地加强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讲起来流畅顺口。为了使音节匀称协调,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应该交替使用。毛泽东同志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说:“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决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3]“自己”“别人”就是双音节词,可在不同的位置又换用了单音节词,二者的结合使得音律跌宕,使听众感受深刻,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3.最后做到音调和谐。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是一字一个音节,每个字的语音又有平仄声调。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如果演讲者能合理地使用字的平仄,使声调抑扬急缓而富于变化,就可以把内心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4]如景克宁在《美在召唤》中所写:“它博大、壮丽、崇高、丰满、可靠,它可以使人向往,使人追求,使人明智,使人高尚。”平仄起伏的声调,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在不同语境下的特色
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语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否认,语境在语言应用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特定的语境下只有特定的话语存在,不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修辞上。[5]
对于演讲辞来说,多层次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趋势。演说辞具有不同语境下的个性特色,竞聘演说讲究词藻的堆砌和个人功名的突出,共鸣较少,缺乏互动;会议演说讲究稳重,注重对数据和现实的深刻剖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会演说讲究气势,大力抒发个人情感,唤起集体情绪爆发。这些和语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参考文献:
[1]景克宁,林柏鳞.演讲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2]朱自清.新诗杂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邵守义.演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高登亮,钟焜茂,詹仁美.语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安叙,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