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湄公河行动》到《人民的名义》论我国当代主旋律影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2018-04-01陈振浩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湄公河名义影视剧

陈振浩(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主旋律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电影领域提出的,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主旋律影片也在积极借鉴其它题材类型影视剧的叙事方法和策略,更新创作语言和风格,创作出一批商业和艺术俱佳的作品。2016年9月上映的《湄公河行动》,成为2016年国庆档电影票房冠军。同样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结局收视率破8,创十年收视率新高。

从《湄公河行动》、《人民的名义》等影视剧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演员表演、美术设计、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指“艺术真实“一词,这才是艺术作品好评如潮、成为永恒经典的条件。

一、传统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

“战争、灾难、犯罪、名人等题材本体中固然蕴含着巨大而身后的低碳艺术质素”[1],它们真实刻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再现曲折的革命道路,给人们带来历史的沉思。这些作品旨在反映真实,启发人民思想。如今主旋律影视剧不再局限于“革命题材”但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扁平单一的人物形象、情节。传统的主旋律影视创作沿用老的英雄人物创作方法,人物性格单一,形象不够丰满立体。英雄人物大多富有大无畏的现身精神,成为群众敬仰的对象,然而塑造出来的人物缺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要素,无法使观众产生生活中的共鸣。

第二、观赏性、娱乐性的缺失是主旋律类型影视剧被商业化影视作品打败的原因,于是出现了一批追求“观赏性”的主旋律影视剧,“观赏性”的外延不是抛却真实,“观赏性”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即使完全追求绮丽奇观的影像作品,如《阿凡达》、《火星救援》等作品,也是建立在视觉逻辑基础上的想象和再创作。

二、新时期主旋律影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新时期主旋律题材纪录片的突破也主要表现在作品对“真实性”的展现上。其对真实性的展现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艺术文本表层的直观真实,即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达到艺术文本的可信性。直观真实同生活、历史密切相关,与感官、经验密切相关。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主要聚焦于感官方面,涉及到影视剧中,即剧中人物形象、演员表演、场景设置、镜头拍摄手法等外在可感的形式内容,

《湄公河行动》中用写实的场景达到影片场景设置上的直观真实。深入到故事发生地拍摄,在缅甸丛林,在泰国取景,忠实还原了原故事发生的场景,燥热的金三角地区,太阳直直的照在人多脸上,大片的罂粟花,以及湄公河流域特有的水域环境,用全景式的展示和细节的辅助反射,构成了全片的场景和环境。

《人民的名义》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外在形式的真实是演员表演,电视剧开篇侯勇饰演的“小官巨贪”形象,从一开始边吃面边说自己清白的自信,到最后吓得路走不直,痛哭着说自己贪污的钱一分都没花。还有沙瑞金的扮演者张丰毅、李达康的扮演者吴刚、高玉良的扮演者张志坚,这些人都是老戏骨,对各自饰演的人物语言和神态都极其到位。

第二,通过表达艺术文本深层的直观真实,即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达到艺术文本的可信性。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更要调动内部感官,即主题的全部心灵官能都要同时它会左右才能最有效地把握和感知艺术文本的内在形式结构”。

《湄公河行动》在情节上极具现实感。彭于晏饰演的卧底方新武,在抓到一个贩毒的小喽喽时也会严刑拷打获取情报,找到杀害自己女友的毒贩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选择,最后还是把毒贩杀掉,这种人物的多面性,以及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方新武这个卧底的性格立了起来,是一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人民的名义》的叙事视角由政治视角深入到了具体可感的人物,塑造的官员群像是吸引观众最有力的武器。李达康在是一个努力避免发生恶性事件的好书记,但后来想到政绩,又要拆大风厂;于此同时,李达康还是一个不受贿,不为亲近谋利的好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判定李达康是好人还是坏人,因此李达康这个人物的多义性、可看性、可分析性就强了很多。编剧周梅森也说,“这不仅是一部反腐小说,我写的这部剧涵盖了高官、市民、知识分子、商人等各色人等,是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2]

第三,与形式真实难以分离的内容真实。只有直观真实还不足以构成客观真实的艺术文本,只有形式同内容结合,才能创造出足以打动观众的低碳艺术文本。

《湄公河行动》描述了边境缉毒警察的穷苦心境,远离家人,又担负国家重大责任,影片聚焦于大量动作性场面,但并没有止于单纯视效动作上的表现。《湄公河行动》中高刚关于家庭和责任之间的内心矛盾,为了国家和责任远离家庭亲情的选择,还有最后方心武驾驶游艇冲向对面,完成自我牺牲式的奉献,他们身上反映的精神是独具中国特质的英雄主义,是独具家国情怀的英雄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政策一直是温和的,但并不代表中国对外示弱,这部片子很好的将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意志结合起来,第一次表现一个强烈的国家意识,表现顽强不屈的新世纪国人形象。影片最后,一个毒贩死了,终极boss并没有被消灭,还有许多警察前赴后继,奋战在维护安全、和平的一线,高刚在方新武墓碑前的敬礼,也是代表观众向所有无私奉献的警察的敬礼。

而《人民的名义》中,也不止是对官场的猎奇性展示,例如在刚开始的大风厂事件,通过一个时间,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各方势力的角力、社会普遍存在的拆迁矛盾、揭露实体经济金融状况问题、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有钱的利益集团、好官、贪污受贿官员、懒政官员……一个事件就描述地多元丰满,整部电视剧就更是描绘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图景,

总结

正如《湄公河行动》、《人民的名义》一样,中国当代主旋律影视剧正在一步步用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实现浅表层自由情感,用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实现沉浸型自由情感,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内容真实,能激发观众内心情感的低碳文本作品。《湄公河行动》和《人民的名义》在某些细节或者人物塑造上存在不足,是远离真实文本的描述,但是瑕不掩瑜,两部作品极其受观众欢迎。当代主旋律电影应到合理利用主旋律题材,注重“真实化”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喜闻乐见又具有艺术性的艺术文本。

猜你喜欢

湄公河名义影视剧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
亚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影视剧的认同重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从对《甄嬛传》的评价说起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