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绘画心理与品质培养
2018-04-01覃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覃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儿童美术教育在育人的方向上,能有效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心智的发展,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法教育,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儿童美术能力同时促进儿童健全的发展。因此,儿童绘画教育要重视科学性,关注不同年龄的孩子的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研究现状
对于儿童绘画的研究有一系列成果。在传统的儿童绘画中,较为重视的是绘画的表现形式,如形态、画法、图形等等。在儿童绘画的研究过程中,早期有学者针对儿童的夸张画法进行研究;针对儿童画的空间组织特点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绘画的特点的进行研究,后期学者针对儿童的绘画作品获取信息的角度不同进行研究。但总体来说都是在研究儿童绘画的图形表现。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绘画是心理与智力发展的反应,绘画随着智力和认知而改变。根据儿童每一发展阶段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儿童绘画的关键。
二、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
罗恩菲德认为幼儿早期的涂鸦跟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从2岁开始随意涂鸦,因其不能控制肌肉的动作,涂鸦的结果是未经控制的结果。当幼儿开始重复动作并发现能用视觉来控制时,会下意识地涂画,形成控制肌肉的经验。到4岁时,幼儿开始想要在涂鸦中叙述一些东西,但他仍然无法执行,当他能建立起与所表现的事物轻微的联系时,将表现出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儿童在4-7岁的阶段创造有意义的形体,建立起个人的表现方式;在7-9岁时能把人与环境联系,进行样式化表现,将样式化的几何符号运用到空间、物体和人的形体表现上。这是一次从无意识的绘画到有意思绘画的突破,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当儿童9-11岁时,开始尝试把实际所见变成绘画表达,他们关注写实的表现形式。样式化的几何符号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迫切希望将视觉观察到的物体差别化的特征表达出来的愿望。这时教师必须防止儿童进行照相式的模仿。11-13岁时,儿童已经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困难,会分化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他们有的喜爱视觉刺激的表现,有的喜欢主观经验的表现,教师要区别对待。
三、培养儿童品质的绘画教学方法
(一)认真观察
儿童有模仿的天性,比如语言的模仿,动作的模仿。但如果绘画教学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就失去了育人的意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参与课外活动,观察周围的动态、静态的事物,让儿童在观察中模仿。比如在上《热情的向日葵》这节课,引导学生到花圃观察向日葵的状态:花苞、半开、全开,可以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去体验。再把你认为热情的状态描绘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你想表达的是向日葵本身热情还是周围的环境存托出了它的热情。
(二)组织表达
在学习绘画时,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教师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教授适合学生年龄的绘画知识。比如线条的情感,色彩的冷暖、空间的布局,让儿童自己去尝试、体会。例如在《有个性的线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告诉儿童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情感,直线稳重,曲线活泼,折线多变。在布置作业画家乡的风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家乡是宁静的还是热闹的,用不同个性的线条去勾勒家乡里不同感觉的情景。
(三)有目的地解决问题
当儿童画惯了经常画的物品,他们就不会觉得难画。比如一个室外的场景,儿童一般会想到红日、蓝天、白云和青草地。教师要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必须打破这种思维方式,增加学习难度,让儿童改变惯性思维,积极地应对没有经验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独立与自信
儿童在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教师不要不过多干涉,对于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或画得不好的地方不要指指点点。教师经常性地指点会干扰儿童的思维。另外,不要用常规的模式化练习法来限制儿童思维。比如成人的简笔画训练。这与民主教学完全背道而驰,儿童无法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为教师提供的就是标准答案,他们将会因为达不到标准答案而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产生依赖和自卑心理。
(五)学会欣赏别人,加强合作交流
当儿童发现了群体的力量比个体的力量更大时,他们会愿意相聚成团队。教师要培养儿童合作的意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在绘画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马上问老师,多和团队的成员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在过程中的磨砺更有利于儿童的经验总结。
(六)形成审美判断
儿童靠感性去认知世界,通过感官去判断事物。他们直接地感受艺术,是感性的认识。教师要用儿童更便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告诉他们真善美,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用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他们用原始的、纯朴的、真诚的童心去感受美术的魅力,判断美与丑。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不能忽视儿童绘画心理,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尊重,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用绘画来培养儿童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良好品质,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