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在狄更斯《圣诞颂歌》中的体现
2018-04-01董莹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董莹(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圣诞颂歌》创作于1843年,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所创作的具有非凡意义的作品。《圣诞颂歌》是狄更斯《圣诞故事集》中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家喻户晓,一百多年来,被世界许多国家无数次搬上戏剧的舞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人性中的吝啬、冷酷, 也见识了人性的复归。
一.《圣诞颂歌》的主要内容
小说《圣诞颂歌》讲述了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由自私冷漠到慷慨大方的蜕变的故事。斯克鲁奇虽然十分富有,但他却是一个冷酷、吝啬、自私自利、嗜财如命的家伙,连乞丐都不愿意靠近他。在平安夜,有三个幽灵拜访了他。
“过去之灵”带领他来到了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再次让他体会到了孤独寂寞时妹妹的温暖;在他是学徒的时候,老板菲茨威格的仁慈。老板在圣诞夜摆下盛宴招待他们,而且和大家一起庆祝圣诞。看到这些斯克鲁奇冷酷的内心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后悔没能对昨晚在他门外唱圣诞颂歌的小男孩好一点,没能对他的雇员鲍勃更宽容一些。
“现在之灵” 带他去到了他的员工鲍勃的家里。他亲眼目睹了他们一家过着拮据的生活,虽然在过圣诞节,但是家里没有像样的节日礼物,为节日而准备的火鸡和布丁是那么小,但他们全家人其乐融融,看起来很开心。这让他感受到了他人虽然贫穷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未来之灵” 让他看到了他年老体衰,卧病在床时无所依靠的孤苦场景。他病重的时候没有任何亲朋好友来看望他,在他死后他的财产被偷窃瓜分,甚至身上穿的整洁的新衣服都被换成了旧的。这次人生之旅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反思所作所为,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圣诞节这天,这个以前吝啬的老板让人给鲍勃家里送了一只肉店里最大的火鸡。随后,他第一次去看望了唯一的外甥,和他们共度了圣诞。斯克鲁奇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第二天早晨,员工鲍勃迟到了,而老板斯克鲁奇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发雷霆,而是高兴地向鲍勃问好并主动提出给他加工资,并尽量帮助他困难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小儿子。他也开始给穷人们捐款,甚至把之前这么多年来他觉得应该捐的款一并募捐了,体会到了原来帮助别人比得到金钱让人更有幸福感。斯克鲁奇发生了彻底的蜕变,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二.宗教文化与圣诞文化
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激发了狄更斯《圣诞颂歌》这部小说的创作。比如每个人都有灵魂,灵魂永存,灵魂和肉体可以分离,这就使得小说开头部分斯克鲁奇的合伙人马利的灵魂的出现显得不那么的荒谬。马利的灵魂与其在午后会面,诉说自己作为孤魂野鬼的凄惨,并提前告知三个圣诞幽灵即将来拯救处于毁灭边缘的朋友。基督耶稣是万能的主,他的无所不能使得三个幽灵分别带领斯克鲁奇看到了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小说的结尾,斯克鲁奇发生了彻底的蜕变,实现了由吝啬鬼转变为慈善家的人性大改变,也是基督教教义中救赎的表现,耶稣拯救了身处迷途中的芸芸众生。因果报应,美德永存等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可以揭露人类内心,净化人类心灵,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圣诞节是西方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约定俗成的风俗,比如家 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等,这是与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刻,也是人们乐善济贫的时刻。 整个作品都是以圣诞节为时间背景的,充满了圣诞节欢乐的氛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唱歌,募捐者们举办着慈善活动。斯克鲁奇自私的言行被神圣欢快的氛围放大,极具讽刺意味。更能够让人们看清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和人心善良本性的泯灭。狄更斯借助圣诞节来唤起人们对善良的渴望。西方人赋予了圣诞节丰富的内涵,比如仁慈、善良等。在这一天人们放下心中仇恨,宽恕、原谅,彼此祝福。圣诞节也是一年中辞旧迎新的转折点,崭新的一天由此开始。斯克鲁奇也从这一天发生转变,获得人性的重生。
三.博爱主义
博爱主义是基督教的道德观,主张人类应该相互爱护,个人要为公众利益而生活,死后才能进天堂。狄更斯的文学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动荡年代普通民众的疾苦,批判虚伪与罪恶的资本主义。
由于工业革命,人们之间越发冷漠,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狄更斯倡导用博爱精神拯救无情的人类社会。在小说中,斯克鲁奇就是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然而作者并没有谴责他,而是始终坚信人性本善,用博爱主义的精神对他不懈地救赎。小说中,斯克鲁奇经历了三个幽灵的依次折磨,在挣扎了漫长的黑夜之后,第二天清晨他回到了现实之中。从此他彻底改变了自我,从黑暗、自私中走了出来,变成了一个博爱的人。
四.结语
《圣诞颂歌》这部作品文字生动形象,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对斯克鲁奇人性转变的三个过程的展开,狄更斯充分表达了他的宗教信仰,圣诞精神和博爱主义精神。它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理清生活的真谛,看清生活的意义。让迷途中的人们找回最原始的自我,得到人生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