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经典在影像化改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4-01宋文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原著影视

宋文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当下的文化经典的改编现状

文化经典的影像化改编,为影视艺术在题材内容上提供了巨大的内容资源,也为影视艺术的形式上的革新提供了借鉴。

(一)IP时代的前景

优秀的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滋养着大众的心灵和滋养着精神世界,文化经典的影像化改编为使得大众对其有着巨大的审美期待,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时间截止2015年,在全世界票房最高的20大电影当中,其中有16部由IP进行改编而来,高达80%的比例;在国内票房排进前20的影片当中,有14部电影是由IP改编而来,也占据了高达70%的比例;在收视率达到前20名的电视节目当中,其中有6部作品是由IP改编,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大数据告诉我们,IP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二)当下的影视改编中所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快速发展,娱乐化严重成为文化经典改编的重要问题。而面向传统的精英文化表达的影视作品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逐渐被淹没,从而确立娱乐化的叙事倾向。“如果一件制造品的设计意在激起一种情感,并不想使这种情感释放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中,而要作为本身有价值的某种东西加以享受,那么,这种制造品的功能就在于娱乐或者消遣”[1]。

一些文化经典在影像化改编中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回收,大大的缩短了制作周期,使观众在感官化的刺激中精神得到假想性的满足,彻底的把经典进行娱乐化和消费化。《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种改编脱离了原著,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也与原著相去甚远,仅仅是靠劣质的数字特效去满足观众的视听觉,实际上是对电影艺术和文化经典的一种伤害。

二、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和社会属性

优秀的文化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必然要尊重文化经典的内核。这不是对这不是现实生活的搬演,也不是文化经典的亦步亦趋。

(一)影视语言艺术—声音与对话

文化经典在影像化改编中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影像化。通常文化经典包括文学经典和艺术、文化典故,前者有着文字文本作为影像化改编的参考,后者则是根据文化经典进行的再创造。因为后者没有明确的文本作为影像化改编的参考,所以创作者只需根据这种文化艺术内的涵进行新的创作。

“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学话语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具有审美属性,它是在某种特殊的环境或形式当中进行交流和信息沟通的一种语言形式。文学话语不是简单语言或言语,是与具体的社会关联和社会权力关系紧密相联”[2]。然而在当下的影像化改编过程中,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既失去了文学语言的对于深刻意义的蕴藉属性,又脱离了社会现实交际的原则。

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中,快餐化的电影生产使得作品在语言艺术上缺乏打磨。对话苍白无力,还有些就是纯粹的脱离了生活,部分电影中无论是台词的设计还是说话方式都不契合人物。

艺术之美美在真实,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够遵循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精致的打磨台词,使得语言既符合人物的形象和时代的特征,又能够给观众以真情实感。

(二)电影是对世界的模仿与超越

在影像化改编的过程中要保证作品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上的的客观真实,同时要超越现实生活的本身,杜绝搬演,实现艺术化的二度创作。

现时性的叙事方式是指无论电视还是电影始终再创造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作为目的的,努力的把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对象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电影这种现时性,也是一种直接性,通过影像的处理是观众感觉到与现实客观世界的同时同构,观众的视觉感官从电影画面中得到某种直接性。从而认为电影中的故事是直接的真实发生的生活内容。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够贴近生活的真实,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素材。比如改编自李存葆同名小说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三喜和其母亲吃苦耐劳,赵蒙生和其母亲一心为了调动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处处拉关系。这样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在当下的生活中依然可见。

真实故事与电影具有不同一性。现实生活往往是稀松平常,松散平淡,生活中的故事并不是每一个都充满戏剧性的结构。受舞台剧影响的中国电影很多都带有这“刻意的安排”,无所不在实用主义和商业性诉求是电影难逃“假”的宿命。戏剧性的故事机结构,往往是聚焦在某一人的一生中的一件或几件大事上,而不是一个时间跨度大、有着若干不相关的次要线索的不间断的真实故事。电影《黄金时代》着重截取了萧红短暂生命中对她人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的人和事进行描述,一些真实性模糊的时间有选择的忽略,借以演员对着镜头讲话的仿记录片的形式来增加电影自身的真实可信。

三、价值取向和改编原则

艺术存在价值的高低、大小正负之分,所有优秀的艺术的艺术作品在传播消费各环节都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影视作品的价值取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周围的世界视觉化,人们着重于关注世界的表象,而逐渐的忽略了这些视觉表象背后的世界的本质。电影应该拯救人的这种意识形态,在视觉化的观赏当中灌输一些恒定的感觉和义理,让人生活在实在当中,而不是虚幻当中,让电影这面镜子反映出真实来[3]。电影欣赏是进行的消费活动,而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进行的思考则是文化的习得。一些“作者电影”、“独立电影”、“思想电影”等众多的电影工作者在商业利益捆绑下不断的去突破新的艺术形式,使电影成为一种思考的方式。能够使电影的观众通过电影更好的反思生活的本身,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文化经典的改变原则

文化经典的改编主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尊重原著的内容与精神,其次在尊重的基础上要进行艺术的创新。

电影艺术家夏衍说“忠实原著的程度因人而异,真正好的经典著作,应当适量忠实于原著的[4]”。所以在影像化改编的过程中,要尊重原著,这是对艺术创作者的尊重。尊重原著不仅是尊重原著的内容,更要尊重原著的精神。

拘囿于原著,一情一景的全部搬演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搬演只会使观众陷入到二次阅读当中。姚斯的“期待视野”强调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候虽然会对作品产生审美期待,但仍需要新的东西打破原有的审美预期,使得作品既在读者的接受范围之内,又不断的有新的惊喜突破审美预期,这样才能不断的丰富读者的视野,这就是艺术作品为什么总要创新[5]。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取材于小说《西游戏》,故事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基本上尊重原著,但从古典名著的留白处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全新的演绎才会在众多的西游题材中脱颖而出,创造出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神话,成为现象级作品。创新是其成功的条件。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原著影视
读原著学英语(三)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漂流瓶
拔牙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影视风起
影视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