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思想探究

2018-04-01龚冉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想国蔡元培美育

龚冉(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蔡元培不仅仅是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教育家。辛亥革命前,他前往德国留学深造,在此期间接受了大量先进的美学思想,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讲演时首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后来多次提及,但是他的美育思想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争议,现当代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主要梳理美育和宗教的目的、探究美育是否能够代替宗教、什么样的社会人性标准才是蔡元培心中的美育所想实现的、以及在现代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以美育代宗教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历史背景下,1912年蔡元培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道德教育、实利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五育”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 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已经成为蔡元培“教育救国”整体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人们往往会把美育理解成美术教育,而他认为美育的范围要比美术大得多, 美术只是美术,而美育包括一切音乐, 文学, 戏院, 电影, 公园, 园林 都市……在1930年《教育大辞书》中, 蔡元培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目的很明确,陶养民众性情,以提高国民素质,在这里的美育是美感教育,它包括一切与美发生关系的事物。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 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 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说到底,美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美,促进德育的深化,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

“以美育代宗教”在这里指的“宗教”并非宗教的全部,而是宗教衍生出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迷信、宗教组织的腐败等,但他并未明确的提出,所以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理论缺少论据。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中, 他强调:“以美育论, 已有与宗教分和之两派。以此两派相较, 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 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 而转以激刺感情。”在这段话里明显能够看出蔡元培对宗教的狭义理解,以及对宗教的抵触和排斥。蔡元培片面的认为他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的意识,这也与他错误的解读康德的思想有关。康德理解的宗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是道德宗教,与迷信不同,于他而言上帝的存在也是为了确保至善的实现。如果说在中国西方的上帝不足以使人信服,那么中国的佛学思想要求的勇猛精进便很容易理解,佛弟子是宗教的一个践行者,他所流传的劝世之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记文达公笔记摘要》等书的传世,皆为劝人向善,佛教的素食也是为了让人生敬畏心,生慈悲心,生菩提心。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是蔡元培的学生,也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以身作则,蔡元培1926年杭州青年会发表的演讲直接表现了他的宗教观,引发了轰动一时的“驱佛”事件,李叔同挺身而出力保佛教的传承,希望人们能够闻正法,得心灵安慰,宗教与美育不同,宗教具有强制性,人们对宗教也有敬畏之心。

那么美育能否代替宗教呢?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里给了三点理由:“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显然他的观点已经把宗教的概念以及美育的作用理解的片面化。美育是不能取代宗教的,美育是情感教育,没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在康德的哲学中,美育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最终要通向对绝对性和权威性的服从。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忽略了美育与权威的关系,没有威严和敬畏,仅仅陶养民众性情,提高国民素质,可能在当下的中国很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正面的宗教,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国来构建的行为准则,以威严陶养净化人性的不堪,从而在追求理想国的人们会自觉遵守它强制性不可侵犯的底线,培养成为可以去理想国的社会人性标准。由此可知,人们需要美育的自觉性才能走向理想国,在此之间,人们是被动的接受;而宗教不同,它是构建了理想国,要求人们达到目标才能走入理想国,所以人们是主动去接受的。所以美育在当今社会并不能代替宗教,甚至于以后,也无法替代,宗教只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自行消逝。

当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问世,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议。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性的分析,辩证的看待“美育代宗教”。首先我们要看到“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背景。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相继失败,辛亥革命爆发,以及袁世凯称帝的背景下,社会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浪潮。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而他的美育思想体现了特殊时代需求下的忧患意识,相较以往有一定的进步性。其次蔡元培作为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建构者,深刻的体悟到社会的黑暗,想要通过这种情感教育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美,促进德育的深化,使民心振奋。虽然其理论没有严密的论证,但在其美育的目的上我们可以肯定美育代宗教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具有民族大义的。最后我们再看看“以美育代宗教说”于现当代的现实意义,美育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教育的教学体制,很多人一提到美育,第一反应就是与“美术教育”挂钩,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美育不仅仅只有美术教育还有音乐,文学,电影,舞蹈,以及社会上世界上有关于美的一切。受美育熏陶的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美化,完善人格塑造。所以现在教育部发行在校学生必须每个人至少参加一项美育活动,不仅课堂如此,学校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为国民制造环境,每个城市都有风景区、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以及画廊、设计工作室、音乐厅、电影院,包括小区楼下的公园和运动器械、现存的民居、水族馆、现代化餐厅、地铁、高铁、标语、广告等不仅仅是文明的象征,也切切实实的贯彻了社会民众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却也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享受必需品。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在未来可能也没办法实现,但是他对于国民的情感教育可谓是鞠躬尽瘁,其想法和选择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中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国家和民族,如果说西方的文化是牛奶,纯白,不能污染,那么东方的文化就是白水,能够溶解万物,也是因为如此,中国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允许很多言论的出现,“美育代宗教”或许有一些论据不足之处,比如,他所指的“宗教”是什么,所指的“美育”如何取代“宗教”,以及美育是代替宗教,还是用其他更考究的词汇来代替宗教,但总得来说,社会对于宗教的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而这样的特点就决定其不可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人们只要有敬畏之心,便会遵从自觉,有法可依,使社会安定,心灵富足。相信在未来“美育代宗教”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点。

猜你喜欢

理想国蔡元培美育
大理:梦游理想国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直销理想国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