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8-04-01李瑾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云南腾冲6791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抗战史滇西乡土

李瑾(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云南 腾冲 679100)

一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摒除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学主要是仿照苏联模式,对于历史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主要以中高考成绩为主。一名历史教师优秀与否是在于学生中高考时的高分人数和考上大学人数,评价一位学生也是以成绩为主要参考,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考查,忽略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同时历史课在学校和师生、家长眼中是副科,不能占用太多时间。而在新课改后,历史课程的内容编制、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内容编制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呈现出历史知识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不能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历史体系。而新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通过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在以国家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面,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看待历史,使历史教学生动起来,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笔者就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对一位高中历史教师进行访谈,他说到:“在目前国家的考评机制中对历史教师唯一的衡量标准是中高考成绩,为了满足学校、家长的愿望和学校对自己考评,在历史课教学时,不能拓展太宽,一是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二是学生会有意见”。笔者在对滇西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也曾经过严密考虑,只选择了初中八九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且仅仅利用了一个周末,不敢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应该对教师和学校领导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培训,从思想意识上改变教学观念,并能有序的组织展开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培训工作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仅仅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方面,而且还要深入课堂进行观摩、讨论、评价、及时总结等。

二 创造校内外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载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课程资源利用的主要载体,大多数学校缺少进行物展的专门教室,图书馆资源少的可怜,对外出进行博物馆、遗址参观考察时程序繁琐,要很多部门批复,安全责任重大,致使课程资源又失去一重要载体。而且大多数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属于教师个人行为,没有得到学校和年级组及其他教师的协同支持,导致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比较难,老师不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使得老师不得不放弃。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创造条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笔者为例,一个人进行改课题研究,考虑了滇西抗战史在本土,课程资源丰富,使用比较方便,本人曾任教过初高中历史,并能得到一线教师的支持。比如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专门开设了校史展室,而本校是由抗战将领叶佩高将军所创办,展室中有大量关于叶将军本人及抗战的历史资料,同样作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在战争结束时,国民政府实行就地解散,致使许多抗日士兵及本地参加的士兵留在腾冲,并成家立业。这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从家庭中接受到一些相关知识和思想感染。这也为笔者进行滇西抗战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此外,为倡导爱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腾冲县政府免费开放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并且配有讲解员进行专门讲解,这为笔者带学生参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充分利用身边便利的乡土课程资源是目前一线教师在资源开发中的最好途径,能使得教学载体扩大,便利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三 充分结合中高考需求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通过拓展教师教育视野,激发教师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转变教育观念,跨越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内容,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纳入到课堂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学习地位的同时也转变了学习的课程功能及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是围绕教材内容来完成的,对是否符合中高考需求而进行的。就目前新课改后的中高考试题虽然涉及到乡土史的考查,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涉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很少,而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也仅仅是由历史教师一人完成,所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乡土史往往是被忽略的。例如2008年高考时,全国文综卷的综合题目以驼峰航线为切入口,考查了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课程内容,而作为本地学生竟然不知道驼峰航线是什么,于是对于第一小问,驼峰航线的开辟原因无从下笔,白白失去分值,充分说明围绕高考试题也必须关注乡土史,乡土史也正是全国史的组成部分,笔者利用假期曾就2008年的这一试题,咨询了几位历史教师,呈现出的结果是高考复习只对二战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但所涉及到滇西抗战史,实在太小,考查也很偶然,基本不讲,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找资料看。同样笔者也就滇西抗战史的基本史实和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询问了一些学生,但是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因此笔者认为,中高考考察的内容不是某一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对基本历史的融会贯通能力的考察,这恰恰是在乡土史的研究性学习中最便于培养和形成的一些基本能力。

四 在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指定的课程中是传授者和阐述者,学生是指定课程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略。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对历史教师提出转变思想观念、进行课程改革培训;并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勤于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各种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1]为此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先决条件,在笔者对滇西抗战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时,定位是义务教育中的历史是通史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掌握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该学段的学生从心理特征上来看,是处于一种渴求知识探索,好奇心重、但又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获得知识的状态;同时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通过自主、独立的方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为此笔者在八年级中进行了两次滇西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一次是滇西抗战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初步认识,使得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远而近,让学生通过探究乡土历史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形成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二次滇西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参观本地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从心灵上感受到历史,认识历史发展,认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乡土史成为中学生的最佳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升华学生的精神认识。在高一年级中主要通过战地记者模仿,使学生在原有通史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乡土史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基础之上,只有把握了学生学情,其开发利用价值才会充分发挥。

注释:

[1]齐世荣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15

猜你喜欢

抗战史滇西乡土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乡土中国
关于东北抗战史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评析
“第五届两岸抗战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