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音乐创意人才培养途径刍议

2018-04-01

丝路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校企人才

邝 嘉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从全国范围来看,最早开始发展音乐创意产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已将音乐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正在朝着中国“音乐创意产业之都”迈进。而很多音乐产业刚起步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不上发达地区,所以音乐创意产业发展尚不完善,存在音乐创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品牌效应相对薄弱等问题。[1]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只有在地方高校中多培养音乐创意人才才能保证音乐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音乐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地组成部分,音乐创意人才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音乐创意的迅猛发展,音乐创意人才数量很难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创新人才匮乏

受地方文化创意发展现状的影响,目前从业的及在校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创意产业还缺乏深度的认识,他们对文化创意的概念知之不深,在情感上也投入不够。创新产业是新兴的高端产业,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型高端人才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2.课程体系单一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而现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地方高校音乐学院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

3.校企各自为政

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音乐文化创意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音乐学院学生在培养中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导致音乐人才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差。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长期各自为政,导致音乐人才培养不佳。

二、地方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途径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用人才的主要机构,应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平台优势,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基地和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更多的适用人才,努力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1.把培养音乐创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地方高校,要开展办学观念大讨论,抓住地方文化改革发展契机和急需文化创意人才实际,立足学校自身优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创意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音乐创意人才培养上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战略,既要保持音乐创意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强化音乐创意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在音乐产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创新思路和举措。一方面,注重内部队伍提升。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学术视野、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真正提高。另一方面,即可引进音乐创意师资人才,又能外聘实战型“师资”,增强文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3.加强音乐创意重点学科专业建设

依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及文化产业单位岗位需求,地方高校应重点建设好一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学科专业,精选部分课程组成专业核心。因此,培养音乐创意人才,地方高校在基础课的设置上要增加一些音乐营销学、艺术管理学等课程,把人文因素、民族精神、历史积淀等因素充分运用到基础课中,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4.探索校地、校企联合培养音乐创意人才模

音乐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开放性思路和举措推进。既要发挥地方高校的综合办学优势,也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还需要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构建校地、校企联合培养的良好机制,共同提高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水平。

此外,还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音乐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音乐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机制。[2]

三、结语

随着地方音乐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必需要大量音乐创意人才,因此,地方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输出地,一定要以本省文化创意市场为导向,充分结合本省的文化资源,改革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音乐创意产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丹.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天中学刊,2012(2).

[2]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校企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