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红色文化建设与地域高校育人研究

2018-04-01陶钧王建发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带辅导员红色

陶钧 王建发(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红色文化建设和高校育人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作为党中央以全局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在当今全新的历史环境下,全面实行对外开放策略有着重要影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实施对外发展战略,稳步同沿线国家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接,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刻影响、涉及多方的合作体系。在经济贸易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党中央也一直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红色基因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丰厚养分。红色基因产生于中国广袤的红色热土,丰富的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红色基因的多样化谱系来源。因而,凸显地域特色激发红色基因活力,成为高校加强红色基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应然和必然选择。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红色文化的要求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和咨政育人功能。激活红色基因,关键是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效发挥其咨政育人功能。各省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利用地理优势、气候条件及历史资源,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出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

(一)立足地域挖掘红色资源,把握本土历史文化红色底蕴

我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留下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是高校加强红色基因教育的宝贵财富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优质文化基因。地域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生动实践,离不开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科学借鉴、吸取和创新。挖掘地域红色资源,必然要将红色文化赋予地域文化载体,以地域案例诠释红色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深刻影响。

(二)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一是要做好旅游规划,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认真推行和制定相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当地的历史遗迹和建筑物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规划,督促和鼓励当地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区域的旅游客源;二是要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并努力打造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项目,并进行相配套的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海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红色旅游收益;三是要开发旅游新产品,既要以当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为载体,做好红色旅游生态项目的建设,同时还要并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尽力开发当地特有的旅游产品。

(三)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沿线主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举办“一带一路”经贸文化高级研修班,加强国际人才储备。加大英语、俄语等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增设小语种专业,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着力把红色基因教育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引智专项支持,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一带一路”引智项目扶持力度,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专家。研究建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发挥其在决策参考、风险评估以及沟通沿线相关各方中的作用。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育人的建设

高校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进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育人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和城市、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一是要发挥高校联盟作用,积极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战略人才。争取国家、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其他高校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构建出跨界且优势互补的人才培育体系;二是要共同建设科研人才平台,推进各个学科共同合作、联动研发,实现高校、学科、人才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要关注重点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灵活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产业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升跨境服务能力,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促进行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为“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红色文化和高校育人共同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教育内涵,统筹课堂教学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系列红色文化指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并创新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授内容,尤其在公共课程《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结合红色文化具体研究阐述,丰富课程内涵,更好地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学习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设红色文化专题学习班,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研究和讨论如何进一步统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中融合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达到寓教于乐,传播红色文化的功效。

(二)注重主体作用,加强育人队伍管理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发挥“主体”作用的队伍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两支队伍,”进一步建设这两支“主体”队伍,利用好这两支队伍在性质、职能、任务等,能够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

1.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注重“道德”与“研习”两个中心点。区域优秀红色文化包含的精神体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的师德建设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层面要以此为基础,出台系列加强师德建设文件,通过党政平台,组织开展教师师德教育培训班,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实地考察红色革命圣地,坚定自身信仰,并形成长效考核机制,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意识、有见解、有依据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要只教“死书”,自觉加入到红色文化育人教育研究中去,不断提升教育素质,形成自身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与典型模式。

2.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要从其职能及对象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以基层辅导员、班主任为例,“辅导员是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为此,学校党政部门应研究制定辅导员管理条例,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中,引导辅导员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际教育,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以此作为考核标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该队伍进行思想理论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水平。

(三)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优势,建成专题研习平台

1.线下课外平台。以校内校外实体平台建设为主,高校可通过区域红色资源构成的具体文化形式打造优势平台,与高校特有的教育载体,如图书馆、活动中心、标志性建筑、校史馆等相配适,并联系校外与红色文化相关机构、组织、培训中心、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大学生校外培训实践机制。

2.线上网络平台。因其及时性、广泛性、时效性,融合了学习、展示、宣传、交流等功能,深受青年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现今大学生使用得最为频繁的社交工具以微信、微博为主,网站信息获取为辅,将红色文化引入微平台显得更为“接地气”。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由于迅速性和随意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利用好红色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大学生。

(四)形成实践品牌,打造高校经典活动

课程教学固然重要,但也有诸如单纯理论讲授、固定培养模式、刺激被动接受等缺陷,尤其是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更要避免被动接受,探寻学生自觉接受的道路。实践教育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需要从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创新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重要纪念日等契机,将红色文化与富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品牌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下互联网特征,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评选、教育,让更多学生加入活动中来。

猜你喜欢

一带辅导员红色
红色是什么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红色在哪里?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追忆红色浪漫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