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诗中“月”的意象探究

2018-04-01罗群燕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浙江台州318057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轼月光月亮

罗群燕(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浙江 台州 318057)

中国古代文人有很深的“月亮”情结,写下了大量的与月有关的诗歌。说到写月诗,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天才诗人李白,其实,同样是天才诗人的苏轼,在他的诗歌里也有大量的写月诗,他在《待月台》中说:“月与高人本有期。”赏月是情趣高雅的行为,他爱月,颂月,在他的笔下,月被构建成广泛而又多样的意象。清风明月下,心旷神怡;暗月孤灯里,凄清优美。他在名作《水调歌头》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时盈时亏,美丽空灵,更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存在,体现了诗人温厚旷达而又富有智慧的人格魅力。本文试从晴圆之月、阴缺之月和永恒之月三个角度来具体赏析。

一、晴圆之月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月称作“月亮”,其实,只有圆月才最明亮,看来人们更钟情于圆月。毕达哥拉斯认为“圆是世间最和谐的图像”。的确,圆月皎洁明亮,令人喜爱,圆月又象征着团圆、圆满,寄寓了人们对亲人、恋人、朋友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么,在苏轼的妙笔下,圆月又怎样呈现出它的美丽呢?

我们不妨将这些晴圆之月的描写分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大类。正面写月亮的,大多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比如“明月如水”“明月如霜”“月色如银”“庭下如积水空明”等,这些是比喻手法,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清澈、明亮等特点。拟人的,比如“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寂寞的月亮,来到庭院里,寻觅幽闲雅静之人了。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而在苏轼眼里,明月才是主,诗人是客,明月竟是如此的多情,可爱!当然,月亮无法像山那样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于是,高明的诗人总是借助其他的事物来表现,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事物的特点,侧面描写月光之亮可以追溯到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因为月出时亮如白昼,以至于山鸟误认为白天了,不时在山涧中鸣叫。苏轼的侧面描写同样出色,如“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的摇曳风情写出月光的皎洁温柔。

无论是“月明千里照平沙”写月光一泻千里的壮阔无边的场景,还是“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写静月下三四好友聚会西湖的风雅惬意,这些晴圆之月的描写,作为诗歌的文学意象,基本上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欢喜或者聊以宽慰的情感。诗人以愉快豁达的心情看待生活,以灵妙的想象和质朴活泼的语言描绘明月的静美、富有情趣。惆怅与失落。再来看看诗人的暗月描绘:“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月笼云暗重门锁”,这些月色暗淡无光,渲染了清冷静寂的氛围,弥漫着忧伤的心绪。“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发朝山阳”,诗人出任杭州通判,途经淮安,仕途不顺偏又遭遇骤至的恶劣天气,心情糟糕可想而知。“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这种迷离惝恍、若得若失的境界又让人唏嘘怅然,充满了张力,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苏轼也写新月残月缺月落月无月,“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静寂之夜,月下冷寂,行人倍感凄冷,有时“风清月落无人见,洗妆自趁霜钟早”,四下俱寂,又是难得的清静世界,供诗人浅吟低唱。一般来说,残月缺月代表着不圆满,在易感的诗人眼里,是最好的感伤情感的寄托。诗人笔下缺月残月众多,如“娟娟缺月西南落”“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更阑月坠星河转”。值得注意的是,比之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孤绝,苏轼虽也传递了一种愁苦的味道,但他能在一派清朗之中做到哀而不伤,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中和冲淡之美,显示了苏轼作为“这一个”的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特质。

二、阴缺之月

现实生活中,月亮按照盈亏的顺序有规律地变化着,这正是月之迷人处。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二十二岁因文章才华而声名大躁,可惜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正如他晚年自嘲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抱负的无法施展,生活中的种种压抑不平,韶光易逝的感伤,知己朋友分离的不舍,当他仰望这天上的暗月缺月,就取得了惺惺相惜的情感上的契合。

他写淡月,“淡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诗人此前有多次来到此地,既有初入仕途时候的欣喜,更有作为罪犯,贬谪转徙的种种酸楚,眼前这淡淡的月色恰如心中的无限

三、永恒之月

从“月出皎兮”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一尊还酹江月”,这一轮月亮,不仅一直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也高挂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空,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苏轼天纵才情,仕途坎坷,却自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愿月圆无缺”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此事古难全”,月盈月亏是自然的规律,“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因满招损也是自然的规律,那么,联想到我们这些凡俗之子“人有悲欢离合”,这世上诸多的不圆满之事,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他在《谢苏自之惠酒》中表白心迹“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长孤圆”,这天上的孤圆之月,即是诗人的一颗孤圆之心,一颗在生活中遭逢苦难却不甘沉沦的坚强的心,一颗坚守自我并圆融豁达的真朴的心。“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月心就是禅心,他吸收了禅意的静美,以禅意生活,借月的清凉世界抚慰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也为写月诗增加了别样的空灵意境。

在苏轼的月亮世界里,“粲粲黄金盘,独照一天碧”,明月,独自挂在浩瀚的太空中,远离凡俗,超越时空,深邃又神秘。当苏轼仰望着苍穹,感喟人生,其实是在内心里与宇宙本体进行了直接的对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深情地祝愿人们能够长久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亘古的美好的月光。月亮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恒存在,这一点在他的文章《赤壁赋》里体现得更加直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长江和明月都是无穷无尽的,物我无尽,物我一体,万物一体,这正是苏轼关于月亮的哲学思考,是他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一生不断去实践的人格追求。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一生坎坷的苏轼终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写下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诗句,微云已散尽,天下终于明净,心胸涤荡,还诸清白,时年六十三岁。次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自海南儋州北归途中的常州。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林语堂•《苏东坡传》序),步着月光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猜你喜欢

苏轼月光月亮
美兔月光灯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从善如流
月光改变了我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