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话剧《春满月圆》的创作构思

2018-04-01牟英杰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当代人弘一法师老先生

牟英杰(国立华侨大学 文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创作缘起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誉。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为中国近代高僧,他是重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一代宗师。大师出家前被称为“艺事全能书独圣”之艺术教育家,大师出家之后于泉州结下殊胜因缘,人生的最后14年大多在闽南扎根常驻,并展现出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与爱国情怀。我们尊敬他、研究他、崇拜他,更要学习他……然而在当代人的视角里,他是一位佛学家,一位艺术家,却唯独不是一个“人”。有那么多世人无法解开的疑惑:弘一为何突然落发?他又为何将最后的时光给了历史古城——泉州?在最后的十四年他得到了什么?有过不少影视剧和戏剧作品塑造过弘一法师,但多是将他置于神坛之上,向人们描述他的传奇人生。或许我们更应当做的,是通过回溯大师最后的十四年,解读大师在人生尽头对生死的思考,让当代人与大师真正拥有精神对话的可能。而本剧剧名《春满月圆》,亦是出自弘一法师遗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话剧《春满月圆》定位为历史人文类作品,它放弃了过去以弘一法师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亦避开宗教话题,转而选择了当代人为视角。故事以李汉麟的人生际遇与选择为明线,以弘一法师最后十四年的人生体悟为暗线,主人公李汉麟在经历世俗冷暖起伏之后,在梳理与弘一法师书信的过程中,感染了弘一法师身上独特的人文魅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远离世俗的悠然隐逸精神,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启迪之下寻到生命之“根”。同时,他也在对话过程中领略泉州热土之美,在冲突中体味高僧精神与人性之美,在行走他乡、追梦他乡的过程中却不断地发掘故乡的意义,找寻到人生在世的“根”之所在。通过主人公整理弘一法师遗存书信的核心事件,探讨当代人“无根”的精神状态,在追梦他乡的过程中,人们迷失了自我。他们的归属感不在他乡,也不在故里,更不在工作或家庭。弘一法师传奇般的人生选择,正是一段寻“根”的历程。而“寻根”,或许正是当代人与大师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的确,弘一法师于泉州有着特殊的世情意义和宗教意义,为何弘一法师会将泉州作为最后的归属地、平静地坐化于此,将人生最后的时光都纵情在这闽南佛国里,纵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有万般看法,但作为青年一辈,理应有自己的解读和看法。

笔者曾是漂泊人,更经历过心灵上的漂泊无依,兜兜转转之后依然回到了这个闽南小城,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弘一法师伟大的生命轨迹暗合。笔者想要通过深爱的艺术形式为身之异乡、心之故乡——闽南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方面是为了向话剧团体春柳社先驱——李叔同先生致敬,弘一法师来到泉州一定是亦有“艺术宗教”冥冥之中的某种安排;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泉州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样样是城市的文化名片,然而当代话剧确是泉州的文化缺失,笔者希望话剧作品《春满月圆》也能够添补泉州戏剧版图的话剧空白。再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何谓人生之“根”,什么样的“根”能让人义无反顾地倾尽生命的能量去维护、去坚守、去快乐,我们总把自己的故乡当作是自己的“根”,可实质上,这种物理属性的“根”对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力量之源、精神之本,那真正让人内心安宁的“根”之所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也想通过这个戏寻找答案。以上是较为私人的创作缘起。

目前为止,以弘一法师人生经历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已有话剧《弘一法师:最后的胜利》(査文白导演)、话剧《聆听弘一》(田沁鑫导演)、歌仔戏《高僧传·弘一法师》等。此类作品多以宏大叙事呈现大师的爱国情怀或宗教思想。而本剧试图从弘一晚年在泉州的经历入手,还原一个真实而可亲的李叔同。如能有幸让观众从本剧中汲取营养、获得思考,那将使笔者甚为宽慰。

框架构思

在话剧《春满月圆》的情节线索上,笔者设立全剧的男主人公李汉麟贯穿始终,通过在泉打拼的异乡人李汉麟竞聘失败和家庭实质不完整的埋线以及因帮助“老泉州”怪老头王老先生整理弘一法师信稿获得了与弘一法师直接对话的第二条线索的组织,双线合一,从弘一法师和李汉麟两个角度切入,共同探讨找寻生命之“根”这一主题。

笔者欲组织三幕戏相对完整地构架整个故事。

第一幕第一场主要交待本剧主人公李汉麟的生活线索和基本现状他是来到泉州打拼多年的异乡人,35岁终于拼到了报社的中层干部,而在今天刚刚结束的高层竞聘选举中,很遗憾地,他落选了。他开车回家,却堵在泉州拥堵的老街上,尽管通往老城区的路况不佳,可那套学区房毕竟关系到儿子将来上学的户口划片。而堵车对他而言并不是一种负担,相反,他甚至有点儿享受堵在路上的感觉,车上放着妻子直播的晚间电台节目,很可笑地是这几乎就是他每天和他和妻子的交流。而夫妻俩都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幼小的儿子被留在遥远的老家交给父母带,他们计划着等孩子到了学龄,再把孩子接回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对李汉麟来说,现在的老房子只是“房子”,却不是他的“家”。他的“家”在哪呢?不在故乡,也不在这里,哪里也不是。第二场开始,进入主体事件。当汉麟疲惫不堪地回到西街的家里,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隔壁住着的一个六七十岁的独居怪老头又来了。自从卖掉新房搬到老城区以后,怪老头隔三差五都会来敲门坐坐,泡泡茶,聊聊天。李汉麟选举受挫心情不佳,根本无法专门集中精力聊天,就这么和老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但好歹这个家因为这个串门的老头有了一点儿暖意和人气……在和怪老头王老先生的聊天中,王老先生在聊他祖父的时候闪烁其辞地提到弘一法师,这突然吸引了汉麟了的注意,好奇这个王老先生的祖父居然和弘一法师认识?王老先生神秘地跟汉麟说,还千叮咛万嘱咐交待汉麟不要跟别人说。他说总感觉自己近来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了,最近经常梦到他祖父来找他了。他觉得这个事,如果不赶紧做的话就快来不及了,本来他不会去找人做的,但他又无后,东西又不能往下传,而且这个东西不能够烂在他手里,他想找一个信任的人,把它整理出来。王老先生觉得李汉麟正直,声称他自从汉麟住进来以后,关注他好久了,做过他的调查,也看过他的报道,他敢于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觉得他是靠得住。汉麟让王老先生别绕弯子,有事直说,究竟要让他做什么。他百般支吾后说出想让汉麟帮忙整理这份“家宝”……而汉麟则一头雾水。

第二幕王老先生携自己的祖父临终前留下了“家宝”——一批重要的书信再次来到汉麟家中,他像汉麟解释道信件上对方虽用的是化名,但他推测与祖父通信的就是弘一法师。王先生感觉自己时日不长,由于无后,“家宝”不能往下传,却又不想沦入古玩行,所能做的就是找个有文化、可信任的人来整理这些破朽凌乱的书信,然后和自己一起入葬,带着齐整体面的“家宝”去见祖父。面对这样一个孤僻的疯老头,从未有人将他的话当真。王老先生向李汉麟提出了请求,而刚刚落选的李汉麟以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感,发觉这将是个“东山再起”的好机会。如果通信人真的是弘一法师,这爆炸性新闻可足可做成一档专栏!职业的习惯让李汉麟挖到了新闻点,毕竟有关弘一法师的任何物件都是宗教界的大事,此时正值竞聘失败,他至少会空闲一段时间,不如照顾邻里面子,帮老先生做一做整理工作,探个虚实。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这条独家新闻的曝光的影响力足以改变自己刚刚失败的竞聘选举,毕竟自己手里还握着一些同台竞聘者的污点,人生在世,谁没有点儿说不清的东西,只要操作一下,应该就可以在公示期把对手给弄下来,记者操作舆论的手法,他是熟知的……带着强烈的好奇和功利心,汉麟答应了。

汉麟一封一封地整理信件,在越来越确认与王老先生的爷爷通信之人就是晚年来到泉州的弘一的同时,他也渐渐发现自己身上,竟有过许多和弘一相似的精神状况。在外人看来,李汉麟名利双收,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可是他觉得自己总缺了点什么。离家多年,毕业后选择留在泉州,表面上风光体面,可踏上记者这一行并不是真正兴趣所在。就像年轻的时候兴趣广泛,什么都能玩得转,可什么也都能轻易抛开。而家庭看似完整,脑海里却早已凑不出团圆的画面。渐渐地,他明白自己所缺的,正是弘一在书信中所讨论的“根”。当然,一次又一次,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李汉麟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又与弘一书信中叙述的人生际遇相交织,形成了不同时空的对话。他不断向弘一法师发问,要如何才能找到“根”?李叔同在繁花似锦的年华突然遁入空门,是不是为了“寻根”?最后寻到的“根”又是什么?……越是临近完稿,他越是挣扎要不要拿这个爆炸性新闻挽回他职场上的失败。弘一通过信件似乎在不断告诉他,人生的安宁不在外在的喧哗,“根”也不在于一个地域,或是禁锢于某一种情感,而在于那个真正让你自己精神平和的东西……

第三幕交待故事的结局。最终汉麟完成了信件的全部整理工作,将所有整理的材料交给了王老先生。竞选?新闻头条?算了吧。他想要的东西和答案已经在和弘一法师的一次次对话中得到了。在家庭,在工作,在与自我相处的路上,他有了新的打算。

艺术特色

首先,本剧尝试运用双线交织的方式。在弘一法师与李汉麟的心灵对话中,形成本剧时空的流动性质,纳入本剧第二幕的构思框架中来。在语言上亦有所选择。在李汉麟竞选失败、整理书信的主线上,运用活泼通俗的日常对话。而在弘一与友人的书信中,采用更加文雅而富有禅意的语言,既符合弘一法师的身份和时代特征,更能营造出雅俗相映的氛围。最终形成一紧一缓、冷热相和的戏剧节奏。

其次,本剧试图塑造更加真实而生动的“精神偶像”、一代宗师——李叔同。在过去的同题材作品中,无论是突出爱国情怀、宗教造诣还是艺术生涯,终是以“俯视”之视角来感动、激励观众。本剧将采用“平视”视角,通过弘一法师与普通人的交往,来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无论是与他有过实际交往的王家兄弟,或是通过书信进行精神对话的李汉麟,都代表着普通人的视角。弘一与他们的交流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的“启悟”,更应当是一种源于自身经历进而升华的人生思考。本剧试图与观众们一同探讨,大师自身经历了如何痛苦的“寻根”过程才达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精神境界。

最后,本剧在二度创作上为导演留足创作空间。为了适应人物特殊的身份和经历,本剧试图利用音乐配唱的形式,营造禅意的空间。在剧中运用歌者配唱泉州特有的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南音,既能展示地方特色,更能渲染诗意氛围。目前泉州已有改编自弘一法师《清凉歌集》的系列南音作品问世,将是极好的舞台素材。另外,收集创作素材期间所拍摄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多媒体形式与舞台表演交相呼应。

艺术价值

本剧不从弘一法师的视角直接出发进行传记性的戏剧构架,而是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写当代人的价值困惑和精神迷失。通过描绘当代人灵魂“无根”的漂泊现状,与弘一法师从“无根到寻根到扎根”这样的生命轨迹形成鲜明比对,以弘一法师的人文精神和心路历程观照当代青年现状,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对话,构成全新角度。另外,本剧运用双线交织的方式,通过主人公意识流的呈现,构成不同时空的转换与呼应,从而打破传统戏剧结构的局限,突显精神对话的实质,亦为新的尝试。

话剧《春满月圆》通过弘一法师与当代人的精神对话,探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症候——“无根”现象。其实“无根”问题涉及到身份认同问题,是典型的处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又去往何处”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故乡当做是“根”,那何处才是我们的“根”之所在呢?“有根”或者“无根”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会有多大?人的逻辑、行为、语言、选择似乎都与这种“根”息息相关。不可否认的是,“根”是我们的精神之本和力量之源,“根”的缺失一定会招致“我”的迷失。事关“根”的问题就是寻找“我”的问题。而认清“根”的问题,一定会让我们活得更为通透、坚定。

弘一法师将泉州作为最后的归属地,应当不是偶然。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弘一法师找到了最终安顿肉体与灵魂的“根”。或许,这恰是一座古城之于当代都市真正的价值所在。本剧充满闽南元素和泉州特色,向观众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古城特有的文化魅力,将成为宣传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泉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这里的传统文化情结从未改变。弘一法师在泉州“寻根”的历程,何尝不是当代都市人在传统文化中找回归属感的过程。

最后2017年时值弘一法师逝世75周年,本剧通过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将弘一法师身上的伟大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与此同时,泉州虽作为著名“戏窝”,但不难看到,泉州在话剧领域略显薄弱。目前笔者所组建的戏剧创作团队已完成两部原创青年话剧作品。本剧《春满月圆》将作为团队的第三部作品,在泉州本土历史题材类话剧创作上做出新的尝试,亦寄予了笔者“春满月圆”的期许。

猜你喜欢

当代人弘一法师老先生
绿洲里的老先生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100万只猫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算卦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