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理论及其网络时代典型应用探析

2018-04-01单富博李体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螺旋大众

□单富博 李体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通过多年民意调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4年发表的一种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某类观点受到大众广泛欢迎,就会特别主动地表达出来,随之这类观点也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而如果发现某类观点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会遭受到大部分人攻击的时候,即使自己再赞同它,也会闭口不言。慢慢地,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大,而另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如此循环下去,便形成了一个螺旋过程。

(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定

诺依曼提出的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定有:1.社会会让与社会大众不一致的个体感到孤独;2.个人经常会恐惧孤独;

3.出于对孤独的恐惧,个人不断地估算什么观点会被社会接受;

4.估算出的结果会影响受众个人是否公开表达自己;

5.同以上假设都有所联系。把以上假定对受众个人观念的形成和巩固的影响综合起来看。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受众个体观点看法的表达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第二,个人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受众意见形成的影响

(一)加强意见的引导性

格伯纳在其培养分析理论中讲到,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致使受众在心中所想象的“主观现实”与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的。我们暂且不讲媒介所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客观存在是否有很大的偏离,媒介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倾向性为出发点去营造一种拟态环境,人们根据媒介营造的客观环境去进行客观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对维护意见的公众性的作用尽显无疑。与传统无媒介社会不同,在媒介社会里,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媒介的作用下形成的。媒介按照一定的目的营造的“事实”经过大众传播之后,也就使得意见的公众性得到增强,这也是沉默的螺旋的体现。

(二)增强意见影响力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传播组织或主体依靠报纸、广播等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其众多的受众群体进行的有特定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大众传播不仅仅是社会大众群体获得周围环境信息的极其重要的手段,更是社会大众日常所需文化和日常所需娱乐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其受众数量巨大,在内容的传播上也更为公开,同时与商业交融也日益加深,这样一来对受众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由此,媒介也会越来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效果,意见影响力也会愈来愈强。

(三)维护意见的公众性

大众传播对沉默的螺旋的影响还体现在维护意见的公众性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等渠道来了解外部社会的变化,而媒介所发布传播的信息则具有了公众性特点。在如今高度发达的媒体环境下,意见的公众性特点更加突出,由于大众传播内容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使得受众极度广泛,传播范围也非常大,而此时媒介的观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公众性的特点,久而久之,在受众思维认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典型应用

网络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还能否适用?学者谢新洲认为,在网络空间中受众个体可能被孤立的动机依然会有,个体压力的形成机制同样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里依旧存在。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准确清晰地认识网络对受众的影响过程,也为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政治生活中蕴含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随着新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不仅成为经济的催化剂,更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受众的政治、文化生活。新媒体正在成为推动社会成长的新兴力量,作为政治舆论的传播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有政治意愿传播、维护公民权利、支持国家外交。随着自媒体的涌现和受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公众通过微博、推特等方式参与政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形成的政治舆论不仅影响着现实生活,甚至还影响着决策者的决定。

就“英国脱欧”这一事件来说,早在2012年,当时还未就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就曾提出过公投的可能性,并且宣布如果他有幸当选为英国首相,对英国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公投将是其政治生涯的一件大事。试想,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位政治精英的话语怎么可能不被大量转发和报道,这也为日后脱欧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另外,在公投的过程中,个体难免会被周围人的观点左右,为了不与他们为敌,个体会尽量与他们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同时,一旦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会受到其他人的攻击。虽然网络更注重个体的平等、自由,但是出于想与大众保持一致的本性,其所表达的观点或行为就会与自身真实想法出现偏差,由此,沉默的螺旋效应显现愈加明显,进而影响到政治决策。

(二)经济发展中蕴含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传播媒介在具备传统大众媒介传播特点的同时,还有海量性、即时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人秀节目自播出以来就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这类节目往往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达到最大范围的传播,节目中明星的行为举动、穿戴打扮等都会引起受众的竞相模仿,节目的赞助品牌也广为人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俨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同传统大众媒介一样,作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主要表现形态,沉默的螺旋现象同样存在,个体在与周围人群进行日常交流时,难免会对流行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也都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一般情况下很少在乎别人的看法,会坚持自己的主见,不受过多的约束,但是由于周围人群的持续讨论,会对受众个体产生压力,使其感觉自己与周围大众格格不入,为了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慢慢地也会加入到这一群体中,并不断推动着网络时代下经济的发展。

郭庆光认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有条件制约的变量。人们的从众心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能被彻底消除的,这也使害怕被孤立这一现象永远存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如此,网络时代下亦是如此。而正是这种心理机制的存在,使得沉默的螺旋在现今的经济发展当中依然旋转。

(三)文化传播中蕴含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从诺依曼在对沉默的螺旋的阐述中我们发现,这种理论是一种涉及极其广泛的理论现象,在文化上也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就使其在扮演控制机制这一角色时,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我们知道“沉默螺旋”的存在的基本假设就是受众个体出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和群体压力的存在,会主动地去估计何种意见会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而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影响了受众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自己真实想法和观点的表达。

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例,在现今的网络社会里,儒家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在各种媒介的作用下显得更加深刻,一些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得人们无形之中就在接受着熏陶,这也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行为的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人们某些场合自身真实观点的表达层面上,文化的压力甚至更有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在传达交流过程中,文化中的压力是促使人们进行某种特定文化传播的重要隐形力量,不仅会影响个人真实的行为表现,也会影响人们意见的真实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水平的持续提高就成了重要因素。

四、沉默的螺旋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网络时代下,沉默的螺旋机制不会也不可能单一存在,它必定要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方面产生互动行为。以评论员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产物,引领着网络受众意见的产生和表达,由于一些看见或看不见的压力的存在,使那些不同的观点由于传播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被动或假装主动地发生改变,这也通过舆论的生成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但是网络主体的多元化也必然会带来信息的良莠不齐,大量的不良信息势必会严重污染信息环境,同时因为网络的许多特点和传统媒介不同,把关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难比从前,营造一个正能量的舆论环境将更加困难。

新的媒体时代下要有利于社会的舆论导向,必须能够公正地传播信息,同时网络新闻媒体不仅要做好自身职责之内的工作,还要顾全大局,对于社会责任更要义不容辞。作为个体的受众只有越来越理性,才能做到自身意见的真实表达,不被其他观点所左右,才能使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最大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意见表达的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受众影响在某些层面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一基础却没有消失,仍然能对大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环境里,受众同样会受到群体压力、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大众保持一致、力求不被孤立的心理仍然不会消失。从某些方面来看,网络世界里意见领袖的“公众意见”会使传播更加广泛、快速,沉默的螺旋现象也会更加突出,因此,即便是在如今各方面都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也不会消失,其影响力会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螺旋大众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旋风“螺旋丸”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