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2018-04-01董婧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张嘎董存瑞赵一曼

□董婧

“建国十七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初的十七年时间。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断探索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成为我国文艺界的指导思想。

一、需要“正能量”的十七年电影

建国十七年,中国人民历经重重困难,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最终中国人民摆脱奴役站了起来。对英雄形象的赞扬与敬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内心澎湃的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方式,同时也寄予人民自己的希望。因此,电影中刻画的栩栩如生、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

“十七年电影”,特指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这十七年期间制作和发行的一系列电影。据学者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共出品777部创作影片,其中具有类型化倾向的影片约306部,战同时期创作影片总数的39.4%。”数据表明,很大一部分的影片都通过塑造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而得到人民的认可。中国在这十七年中不仅经历实质上的战斗,也在逆境中成长,得到了胜利的战果。同时“十七年”中,中国电影的成长并不顺利,战争中的人民英雄与影片中塑造的形象更容易被观众认可。与此同时,原创的苏联影片出现,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突破了传统电影,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此时中国电影的发展却受到局限,经过重新确立电影的地位,从而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影响了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

“十七年电影”始终表现以工农兵为主的英雄形象。在塑造英雄形象时,不仅有英雄人物的所作所为,也有他的成长以及心理活动等。在银幕中,这样的形象更突出,英雄人物有血有肉,更能吸引大众。如在影片《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豪迈霸气,有勇有谋,将游击队长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纵观中国百年电影史,英雄形象的塑造从未像这一时期电影中那样神采飞扬,英雄人物形象化,用真实事迹激励观众。银幕中的英雄形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激励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谢晋有言:“我的电影观点是,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能够引发观众很大的回响,中国传统小说像《红楼梦》《水浒传》就是这样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雄形象的完美塑造。吴琼花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她从幼稚到成熟的经历,在镜头中通过生动的画面、细腻的语言得以充分体现,也使得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片中吴琼花先后两次受到上级的批评,是因为单枪匹马追杀南霸天。那时候的她入伍不久,革命的意志并没有历经锤炼。经过洪常青书记的教导后,她在思想上不再是那个冲动的只顾个人复仇的女奴,而是有着英雄形象的红色娘子军指挥员。这样的英雄形象都是身材高大挺拔,思想品质高尚,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信仰,有着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影片流行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对中国革命史的真情流露与表述。

二、英雄形象刺激着大众

陈荒煤先生这样说:“观众感兴趣的并不是你所写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这个人物如何成为英雄。观众是通过对人物成长的描写来教育自己,他们关心的是新的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性格,怎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人物一开始就是一个凝固的‘英雄’,在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面前他都可以毫不思考地做得非常正确,这个英雄形象,将使人感到无法当作一个榜样来学习。”中国十七年期间的电影艺术家们力求用自己的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将政治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人物的生活环境赋予地方色彩。细致地刻画他们如何从普通的人民群众成长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英雄形象,如赵一曼、李向阳、董存瑞、张嘎等。

影片《赵一曼》讲述了英雄模范人物赵一曼的故事。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赵一曼受党委派任哈尔滨总工会书记,在反日罢工运动中失去自己的丈夫,她依然勇往直前,组织义勇军,对日寇开展游击战争。在此期间不幸被捕,不论敌军是严刑拷打还是威逼利诱,女英雄赵一曼尽显共产党人英雄本色,至死一字不说。她坚韧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董存瑞》是根据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事迹而创作的人物传纪片。影片着重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坚强执着的个性,他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大局着想而英勇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丰富了表现手段,为银幕贡献了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他高大的形象将永远屹立于人们的心中。

小小年纪的张嘎,做的事情却着实令我们佩服。在影片《小兵张嘎》中,张嘎积极配合侦查员执行任务,个性活泼淘气、有勇有谋,在战斗中缴获日军一把手枪没有上缴。为攻打日本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但聪明的他在里面放火,与外面的部队里应外合,坚强不屈,替奶奶报仇雪恨,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小英雄。

影片《平原游击队》中,游击队长李向阳带领李庄的游击队员和人民群众出生入死,视死如归。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化装为老百姓进城打死一个老坏蛋,烧毁了敌人的军火库,圆满完成任务。他指挥得当,作战英勇,不顾个人安危,并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具有不畏惧艰难险阻的胆量和气魄。在老百姓眼中,他就是正义的化身,这样的英雄形象更能激励大众。

“十七年电影”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充满着正能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并鼓舞和激励着人民奋勇向前,将这种精神的呼唤转化为全民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力。如江姐在影片《烈火中永生》表现英勇;董存瑞、赵一曼,都是从普通人民群众历经艰难成长为坚强的青年革命英雄,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普通民众努力奋进。在影片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有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有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更是“十七年电影”中独特的现象。在历史上,影片真实记录了普通平凡的劳动者如何蜕变为英雄,以及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如何被观众所牢记。这“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如同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可以将当时的生活状态再次展开,能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

三、结语

总之,“十七年电影”通过现实中的真实事迹,塑造了一批经典的英雄形象。在极具政治特色的特殊时期,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电影的繁盛,都与政治密切相关。可以说,政治决定电影的发展趋向,社会现象的改变取决于政治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提出了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很显然,观影主体是工农,这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生活的状态也因政治的波动而变化。政治理念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灵魂。“十七年电影“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具有久远的艺术魅力,不仅为观众树立了榜样,也是对英勇战士无所畏惧精神的致敬,更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张嘎董存瑞赵一曼
唤醒,赋能,共生:走向自觉的整本书阅读——以革命题材类文学作品《小兵张嘎》的教学为例
我最崇敬的英雄2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抗日的洗礼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小兵张嘎
示儿书—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