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主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2018-04-01孙玉
孙 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综合性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读,培养其良好的语感,要通过小组交流互动和主题探究等活动练习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要开展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尝试学以致用。只有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之中。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朗读训练,认为这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朗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如齐读、默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根据所学文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并领悟文本,提高自主阅读的兴趣。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充满浓厚情感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感受文章中所展现的浓浓情意。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读,在学生诵读前简单介绍邓小平同志的事迹,并在学生诵读的时候配上沉重严肃的音乐,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情感基调有所体悟。在学生自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这篇文章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沉痛的日子,你们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吗?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同伴搭档,分段落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通过哪些词句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深沉的情感。”学生在自主诵读中逐渐发现,这篇文章渗透着浓浓的情意,如,“衷心爱戴”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尊敬。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语感,更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诵读教学中加入多媒体视频,给学生的朗读配上图文并茂的画面和悠扬动人的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对自主朗读课文充满期待。
二、组内交流,强化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小学生生性活泼,他们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欲望,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想法,应给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更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主学习,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冰心奶奶要寻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让我们随着冰心奶奶的步伐,看看她看到了一些什么,她是否找到了春天?”这个问题围绕整篇文本展开,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交流:“作者看见很多孩子从颐和园内挤出来,好像一群小天使。进入颐和园内,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孩子,湖面到处是坐满了儿童的小船,就连转弯也会和成群的儿童撞上。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儿童很多。”“儿童多的地方就充满了活力,这和春天一样,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所以作者要寻找春天就要挑选儿童多的地方。”“由于作者特别喜欢儿童,所以才会将儿童和春天联系起来。”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他们很快解决了难题。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交流中,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讨论偏题、理解错误等问题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讨论更加高效,也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三、主题探究,深化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鼓励他们多读多看,仅凭课堂精读是不够的。小学生甄别能力较差,很难自己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设立主题探究活动,给学生规定课外阅读的主题,并适当推荐一些读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问题。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又能避免阅读不深入等问题。
在学习《三打白骨精》之后,教师以《西游记》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这样引导:“在《三打白骨精》中我们认识了孙悟空、唐僧等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那么他们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家尝试阅读《西游记》,探究一下他们的性格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可以重点读一下‘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的情节,思考一下孙悟空为何会大闹天宫,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什么特点?”有学生在探究之后回答:“孙悟空是一个敢于探索未知事物的人,所以在发现水帘洞的时候,所有的猴子都不敢进入,只有孙悟空大胆进入。”有的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他认为天庭分封给自己的是有名无实的官,于是就大战一场,这才有了大闹天宫的故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还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往往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主题阅读和问题思考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组织实践,学以致用
荀子认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由此可见“知”的目的是为了“用”。这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观点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和阅读有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综合训练“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诱因。
《夜晚的实验》一文不仅能让人从中学到科学知识,更能让人感受到科学家仔细观察、大胆试验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反思,遇到失败不气馁。在学生学习之后,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课外活动,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可以在课外自主阅读各种科学刊物,从中找到自己想要尝试的小实验,然后和同伴们进行实验,并参考《夜晚的实验》的内容,将自己的实验经过描写下来,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感受。”这个活动不仅和课文理解有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道:“我们参与完成的小实验和蜻蜓有关,目的是验证蜻蜓在下雨天是否会飞得很低。实验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什么地方有蜻蜓,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蜻蜓,却又无法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有同学提议将蜻蜓抓起来饲养,等快下雨的时候放出来,可是我们又不知道该如何捕捉蜻蜓……虽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想起了课文中斯帕拉捷的经历,始终坚持不懈,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最后成功地完成了实验。”从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到该生不仅读懂了《夜晚的实验》一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而且还从中受到启发,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整合、突出重点,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要突出要点,激发学生再次投入自主阅读。
语文素养的高低对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素养,这种方式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能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