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的事业 闪光的人生
——记我身边的"爱心妈妈"于会玲

2018-04-01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福利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康福利院脑瘫

•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王 宾

48岁的于会玲是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她在婴儿养护、脑瘫儿康复等多个岗位挥洒汗水、倾注爱心,十多年如一日,像全国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护理员、康复师一样,在福利院这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创造着令人想象不到而真实的“母亲”的故事,“恩逾慈母,寸草春晖”,不是亲生胜亲生。

无怨无悔 做孩子们的母亲

2008年3月,于会玲从已撤销的郑州矿区管委分到了刚建成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成了一名保育员。照顾好孤残儿童的起居,对她来说是个挑战,但她并未气馁,决心把孤残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做她们的贴心妈妈,让她们重享母爱的温暖。

上岗第一天,她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学,细心为婴儿换尿布、喂奶,无微不至精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每个保育室有18到20个孩子,小的刚出生,大的四五岁,绝大多数有脑瘫、唇裂、肢残等各种疾病,对日间护理要求很高,护理起来难度很大。

有个脑瘫儿杨瑞,四肢僵硬,头不自觉地抖动很难控制,咀嚼和吞咽也很差,每次喂饭花的时间都不低于半小时,而且他还会向外喷饭。于会玲每次给他喂完饭,都会被喷得满身满脸的小饭粒,但她从没有抱怨,反而对杨瑞特别亲。后来杨瑞被院外寄养六七年后,他有次回院检查身体,在很远处看到了于会玲,激动地大喊“于会玲妈妈!于会玲妈妈!”那亲昵感和高兴劲儿让周围的人惊讶不已。

还有个不满一岁的孩子郑好,又黑又瘦却聪明。刚来院时于会玲给他喂奶,郑好连吸奶的力气都没有,她就一滴一滴往孩子的嘴里挤,并坚持20分钟喂一次。喂完奶就给郑好做抚触,然后背到楼下看电视,教他语言认知。一个多月后郑好身体明显变好了,脸色红润,性格也变得活泼。相处几个月后,郑好幸运地被国外家庭收养。

郑红是一个手足徐动较厉害的小女孩,圆圆的脸庞浓眉大眼很招人喜爱,但是全身绷直,四肢难以屈曲,双手抖动连拿本书都很难。由于全身控制困难,郑红站立特别难,更别提走路,但是于会玲对这个孩子却上了心。她决定在福利院住下,专门训练郑红行走。她每天下班后拉着郑红在院内练习走路两个多小时,每次孩子累得满身大汗,于会玲也不轻松,同样累得直不起腰。郑红渐渐从最初拉着双手走,到双臂舞动保持平衡,再到双手叉腰控制身体摆动幅度,几个月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红学会了走路。这时的郑红虽然脸庞晒得黝黑,眉目间却充满坚毅,整个人也健壮了很多。看着郑红走路时摇摇晃晃随时要摔倒的样子,大家心里像绷了一根弦,最终却发现每次郑红都能神奇地控制住身体平衡,就像一个不倒翁。于会玲每次看到郑红一边行走一边兴奋地笑,眼里都充满了骄傲和喜悦。

在孩子们眼中,于会玲既是母亲,又是指引他们走向幸福未来的辛勤老师。

孜孜不倦 助孤残孩子飞翔

于会玲的心时刻被孤残儿童牵动着,她的用心付出得到了院领导和孩子们的赞赏,也成了同事们心中的榜样。之后她到康复科工作,从没从事过康复的她上班虚心学,下班抱着专业书看,没日没夜学了几个月,终于能娴熟地开展脑瘫康复了。

于会玲康复的第一批对象包括她在做保育员时照顾过的鲁明阳、宋旺财、郑时。这三个小家伙都是下肢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和行走,但头脑聪明、易学好记,于会玲为他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每天不但作抚触、推拿训练他们的肌肉力量、站立姿势、辅助行走,还努力提高他们的认知,学习文化课、练习画画,一到周末就带他们到周边的桃园、植物园游玩。一年后他们三个都寄养到了家庭,还到当地的小学上学读书,成绩优异。现在这三个孩子,都有了钢琴、美术、体育特长,被美国家庭收养,尤其郑时还开了画展、加入皮奥里野猫队打轮椅篮球,他的球队今年赢得了全美锦标赛冠军,他的故事也在当地家喻户晓。

于会玲的康复对象换了好几批,孩子们的变化都特别大,很多孩子康复一年后判若两人,而这些变化都源自于会玲每天的默默付出、真情倾注。

因为工作认真,对孩子充满爱,加上是个老党员,每次有脏活累活都落到了于会玲头上。有人问她:“每次领导都把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你不觉得委屈么?”她说:“虽然苦点累点,我从来都没觉得委屈,如果我做的这些事能对孩子有帮助,心里就觉得幸福温暖,付出再多都值得!也许正是因为我的照顾,改变了这些孩子一生的轨迹!”

播撒爱心 创造闪光人生

不仅仅康复对象,于会玲对所有孩子都有着一份沉甸甸的爱,而她的家人也一起付出了很多。

郑建康是个三岁的小男孩,来到福利院一直沉默寡言,不与大人小孩接触。于会玲每天24小时带着他,一起上班一起回家一起睡觉,同吃同睡了半个月,郑建康也开始缠着她,变得活泼可爱人见人逗,被大家笑称为她的“小尾巴”。于会玲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天都和家人、朋友一起把孩子带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各处游玩,她上大学的儿子、外地工作的爱人、家里80多岁的老母都对建康疼爱有加。建康也很喜欢他们,不是在这个怀里撒娇,就是挂在那个身上玩闹,两个月过去,建康成了她全家人的开心果。

幸福总是那么短暂,郑建康被国内家庭领养了,于会玲和家人们遭受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离别之痛。建康离开后的几个月,每天于会玲和爱人总是吃不下饭,半夜里辗转难眠、长吁短叹,有时眼睛也总是哭得红红的。同事们很不适应没了小尾巴的于会玲,见到她总要往她身后找找,而她在人前一提起建康就止不住地伤心痛哭,泪流满面。经过了大半年的煎熬,她和家人们才慢慢适应没有了建康的生活。

后来于会玲带着的“小尾巴”叫周成言,这个小名“黑妞”的一岁多小家伙因父母获刑被送到了福利院,刚来很爱哭闹,只会喊“爸爸妈妈”,对谁都不理不睬。于会玲对她特别好,穿衣吃饭到睡觉形影不离,那段时间她一直吃住在院里。渐渐黑妞开朗多了,有玩有闹像个小天使,就是一看不见于会玲就哭得特别凶,到处喊着找妈妈。

她总是说:“真不想再这样带孩子了,爱得越深伤得越痛。”但在儿童福利院工作,这种离别的痛绝对不会少,她也明白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更好,因为孩子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才是有了归宿,才能更加健康成长。孩子还是一个个地带,每个孩子跟着她变化很快,可是每个变好一些就会被人收养。她只能一边疼爱着新的,一边思念着一个个远赴他乡的宝贝。

平凡的事业,闪光的人生。于会玲的大爱精神,为她的人生增添了浓重、靓丽的色彩。母爱可以超越血缘亲情,可以让素昧平生的人相依为命,而于会玲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感情,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悟到母性的光辉与母爱的真谛!

猜你喜欢

建康福利院脑瘫
丹江蓝里望故乡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BABY,COME BACK
善待今天的老人 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小记者采访敬老院院长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顾秀莲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共度“六一”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