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导向*①

2018-04-01周士跃

实事求是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思想发展

周士跃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根本立场和鲜明特色。习近平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1]新时代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创新”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根源,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通过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与工人之间敌对矛盾,指明了科技发展应以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和反思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的发明和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这只是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2](P427)而不是为了缩短工人的工作日。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造成相对人口过剩,从而加剧了工人与机器之间的敌对关系。正如马克思认为,“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而科学的应用……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的智力同单个工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相分离的基础上的……”。[3](P358)机器的使用,压制了劳动者智力的发展,使得工人成为局部的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2](P743)并且,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应用导致了工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状况恶化、生产混乱、道德丧失、人际关系异化等等悲惨状况。[4](P82)

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指明了科技应以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艺术、科学等方面,使得劳动者“真正自由的劳动”[3](P173)成为可能。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5](P689)此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劳动者不再是机器生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主体,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且,马克思认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6]科学的目的不应是资本逻辑下肮脏的剥削逻辑,而是为了人类服务,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人本理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指明了科技发展要以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更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下科技创新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实践基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在指导科技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思想。科技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党的科技工作建设历史经验和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奠定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思想的实践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对党的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并确立了党的人民科学观,奠定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基础。一方面,毛泽东明确了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国家建设。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7](P204)这一思想,他认为科学技术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的武器,[8](P1495)而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就是争取自由的武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9](P269)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人民的科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1950年人民日报社论中也指出,科学只有生根在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需要中才能够繁荣滋长、开花结果。[10]这就确立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坚持人民科学的价值导向,这也是与资产阶级科技政策的根本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科技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注重科技大众化,建设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新中国刚成立,科技人才严重匮乏,高级知识分子只有10万,远远不能够满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赶超世界强国的需要。为了加速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设,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毛泽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提出要建立一支庞大无产阶级的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还强调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这是党关于科学技术大众化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坚持人民科学观,这既是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科技发展规律使然。人民科学观明确了科技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发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也是习近平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实践根源,奠定了科技发展的根本指向。

邓小平复出以后,对文革时期“四人帮”制造的社会混乱状况进行了拨乱发正,重新确立科学技术的关键地位。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形势,从发展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并进一步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总基调。对于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把经济搞上去,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科技工作最大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传统要素的驱动作用逐步减弱,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必须加快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习近平紧紧抓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江泽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科技工作,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11]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江泽民还十分注重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强调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动体现。[12](P7)人民群众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科技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如此,江泽民还坚持科技发展要为人类服务的科技伦理观,他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2](P217)这是对马克思科技伦理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源于世界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日益凸显的科技伦理问题。习近平新时代科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把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看待、强调科技为全人类服务的科技伦理观等,与科技为民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更具实践性和时代性。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3]他还强调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要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要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13]要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14](P403)胡锦涛从以人为本角度再次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根本导向,并强调了要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思想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加注重科技与人民需求相结合、注重科技与民生问题的结合,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科技为民的价值导向,人民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理念。中国共产党从多种角度诠释了科技为民的时代内涵,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人本理念的理解,这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十九大之前我们更多地是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以及科技与国防安全、科技与经济发展等,强调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增长,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关注物质文化的增长,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思想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传统科技思想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不断开创了党的科技思想创新新境界。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实现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中心”更加突出人民的地位,更加强调工作的导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要落到实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中,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回答了科技创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强调了要让人民共享科技创新的成果。

(一)科技创新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明确“为了谁”的问题

古往今来,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总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人民的需要既是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强调“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要反映人民的需要和呼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1.人民的需要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习近平强调,科技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15]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源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需要,屠呦呦的青蒿素源于抵抗疟疾的需要,新能源技术源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需要,信息技术源于人们便捷生活的需要,生命科学技术源于人们生存健康的需要,等等。当前人口、资源、环境、贫困、健康、城镇化、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突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绿色环境技术等不懈地研发与创新。生活的需要催生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而每一次科技进步与创新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2.科技创新要与人民的需要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增加科技供给。人民的需要是科技创新的目的与动力,科技创新要主动与人民需要相结合,与民生问题相融合,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这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也是人民所期、民心所属。习近平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16](P16)蒸汽机的发展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孕育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当前一场以人工智能化为目标的全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每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都是要与人们生活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目的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升级,对智能生活、健康医疗、绿色环境等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便捷与健康。科技创新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解决民生难题为着力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消除群众间的数字鸿沟;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技术,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同时,根据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科技创新要不断突破,大力发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增加科技供给,为创造美好生活引领消费需求,实现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

3.科技创新要为全人类服务,造福世界。历史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就是造福人类,利用得不好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军事战争需求是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原因。由于战争的需要,国防军事研究得到了国家财政、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大力支持,极大促进了具有前沿性、战略性、颠覆性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优先满足国防与军事安全领域建设需求。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民用企业参与军工技术研发,大大促进了社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既是守护和平的盾牌,也是摧毁和平的武器,当前科技的滥用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使用者本身,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发挥出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使人们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17]科技创新要为全人类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对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价值导向的时代诠释。科技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守护世界和平、应对共同挑战、造福人类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二)科技创新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明确“依靠谁”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与根基,[1]习近平抓住了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根本观点。[18]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就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全面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一方面,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创新、为民创新的积极性。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主心骨,没有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创新能力,这是对科技人才队伍的核心能力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准确认识人才建设的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还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18]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16](P109)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技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要强化职责使命,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富强、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中去。

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关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问题。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就会缺乏群众基础,科技创新成果难以有效应用,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也会受到制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加强工作协调、宣传报道、财政经费等服务保障力度,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科技普及工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全民科普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通过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良好氛围,充分释放全民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让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习近平强调,“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6]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落脚点就在于让人民群众可以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因此,科技创新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首先,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组织实施、保障措施、技术权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明确,对于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但是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还要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增强规章制度的灵活性,提供更具可操作性政策措施。其次,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科技创新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现实应用精准对接,确保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可用性。深入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打通深度融合通道,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从“结合”向“融合”的深入推进。另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粘合剂,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要着力培育和扶持规模大、功能全、专业能力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再者,要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惠民共享。习近平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发展,首要问题是要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导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明确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价值旨归,回答了科技创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在眉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而科技创新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够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科技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