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韵学知识浅谈
2018-04-01郭瑜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郭瑜(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等韵学是汉语语音分析的一门学科,相当于现代语音学。它的内容包括汉语声、韵、调等方面的问题。关于等韵学的萌芽,据鲁国尧考证:“等韵”一名始于明代。但等韵学的兴起与“悉昙”的传入有关,和尚们在“悉昙”的启发下创造了反映汉语特点的韵图。郑樵说:“七音之韵,起自西域,流入诸夏,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康熙字典》前面的《字母切韵要法·切字要法》也说:“夫等韵者,梵语悉昙,此云字母,乃是一切文字之母”。悉昙的构成是以元音为经,辅音为纬,一个一个元音轮流跟辅音相拼,组成拼音字表。等韵学依照悉昙而成为专门之学,这期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沈约的四声谱、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守温的“四等重轻例”、现已失传的武周时的《韵诠》(韵母见日僧安然《悉昙藏》卷二)等。
那么等韵学的意义何在?主要有以下四点:①等韵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汉语音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古人有关声类的区别、韵类的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在等韵学中得到全面反映。等韵图是一种声、韵、调相拼合的拼音表,但是它是用汉字来表示声韵调的,它把每一个汉字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展示出来;总之,一个音节的各种要素在等韵图中都可以明白地显示出来。②等韵学对研究古代语音有重要作用,无论是研究上古音还是中古音,都要求具备等韵方面的知识,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分支。③等韵图作为一种音节表,在古代也是帮助人们查检字音的工具,对普及汉字语音知识以及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好的作用。④等韵学与现代方言调查、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乃至辞书注音、审音,均有直接关系。
有几部重要的等韵图著作不得不提到。第一部是《韵镜》,它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韵图。但是关于《韵镜》具体年代也已经有不少观点:张麟之推测为北魏神珙所作;罗常培和葛毅卿主张为唐人所作;俞敏认为成书在五代,即唐之后宋之前;李新魁主张作于1007年至1037年这三十年之间,也就是北宋与南宋之间。何九盈先生倾向于“唐人所作”的说法。《韵镜》共43张图,每张图有两小页组成。图左边的竖行是韵目,表示韵母和声调,如第一图左边“东董送屋”,“东”表示平声韵,“董”表示上声韵,“送”表示去声韵,“屋”表示入声韵。图上的横行代表声母,它用七音和清浊来表示,共六大栏,从右到左依次是: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音齿(即半舌音和半齿音);七音下用清、浊、次清、清浊来分类。“清”指全清,即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浊”指全浊,;即带音不送气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清浊”指次浊,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次清”即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图右边的竖行标明内外转、开合和图次。“转”是“辗转”的意思,是指声母和韵母相拼,拼出一个字音。“转”取自佛经“转唱”之转,是“轮流”之意。“内转”指没有真正的二等韵,“外转”指有真正的二等韵,这里强调“真正的”很重要,因为有的图“内转”二等韵也有字,那是假二等韵的字。如第一图“内转第一开”,东韵齿音浊二等的“崇”。“开”指“开口呼”,凡韵头不是[u]或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开口呼;“合”指“合口呼”,凡韵头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图次是介于内外转和开合之间的数字。每张图声母下面分四大格,每格又分四行,第一行是一等,第二行是二等,第三行是三等,第四行是四等,清代音韵学家江永这样解释“等”,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清代另一位音韵学家陈澧曾指出:“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这就是说,“等”的概念主要是分析韵的,不是分析声母的。图中的空圈叫“围”,意思是没有相应的字,所以是空的,只是用空圈来表示。而图中有字的就是指相应的音节代表字,也就是说,找到了某个汉字的位置,就能分析出它所代表的这个音节的声、韵、调。
第二部重要的等韵图是《切韵指掌图》,这部韵图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不可考。邹特夫认为《切韵指掌图》是南宋杨中修所作,龙宇纯认为是司马光所作,何九盈先生认为龙宇纯的意见值得重视,但有待于深入论证。《切韵指掌图》正图前有“二十图总目”,一至六为“独”,七至二十或“开”或“合”。这里的“独”指效、通、遇、流、咸、深摄为独立图(《切韵指掌图》未标明摄名),其间无开合对立,后面“七开、八合”对立、“九开、十合”对立、“十一开、十二合”对立、“十三开、十四合”对立、“十五合、十六开”对立、“十七、十八开、十九、二十合对立”。《切韵指掌图》共20图,每张图分为三页,第一页右边第一列标明图次及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每个声调左边对应四个等;第三页左边第一列用韵目标明韵;每页最上边一行标明声母。这20图声母从右向左是按牙音“见、溪、群、疑”,依次是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徹、澄、娘(舌上音)”,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音);照、穿、床、审、禅(正齿音)”,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安排三十六字母。图中的空圈也表示那个位置没有相应的音节存在,而图中的空方框则表示有音无字。有的方框下面有注音和释义,有的生僻字下也有注音和释义。《切韵指掌图》和《韵镜》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它们的声、韵、调的表示法不完全一样。《切韵指掌图》不用五音、清浊这些概念,直接在表的最上边标出三十六字母。《切韵指掌图》的韵目也与《韵镜》不完全一样,第一图中,《韵镜》第一排是东韵,《切韵指掌图》则包括冬东韵、东韵、钟东韵、钟韵;《韵镜》第二排是董韵,《切韵指掌图》则包括董韵、肿韵;《韵镜》第三排是送韵,《切韵指掌图》则是送韵、用送韵;《韵镜》第四排是屋韵,《切韵指掌图》则包括沃屋韵、屋韵、烛屋韵。
第三部重要的等韵图是《四声等子》,这部韵图不题撰人。它也有二十个图,第一图为通摄,第二图为效摄,第三、四图为宕摄,第五图为遇摄,第六图为流摄,第七、八图为蟹摄,第九、十图为止摄,第十一、十二图为臻摄,第十三、十四图为山摄,第十五、十六图为果摄,第十七、十八图为曾摄,第十九图为咸摄,第二十图为深摄,共十三摄。“摄”是“统摄”的意思,佛经的“摄”是“总摄,归总”的意思,这里“摄”的含义就是取自佛经。宋元等韵图的作者根据韵尾相同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则,把古音——主要是《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大类,几个大类便是几个“摄”。每张图最右边一列注明摄、内外转和开合,与前两部韵图不同的是,这里的开合用“重、轻和开口呼、合口呼两种名称,“重”指开口呼,“轻”指合口呼。此外,重轻又有多少之分,说明一个摄内的字已经不能完全用“开”“合”来作简单的概括。每张图最上边两行是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但排列用了两行,上边一行是牙音“见、溪、群、疑”,依次是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音)”,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第二行是舌音“知、徹、澄、娘(舌上音)”,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齿音“照、穿、床、审、禅(正齿音)”。每张图最左边两列标明声调和韵,韵也是用韵目表示。“宕、果、曾”三摄注明了内外混等,有的标明借用、本无入声、相助。每张图除了最上面两行标明声母外,从第三行开始下四行为一等,第七行开始下四行为二等,第十一行开始下四行为三等,第十五行开始下四行为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