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众摄影特征分析
2018-04-01朱元杰李娟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700
朱元杰 李娟(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以照相机为载体,以感光材料为表现手段,融合了美术中的色彩、构图、明暗等基础元素进行表现。拍摄者使用照相机从自然或社会中选取素材,运用专业手法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解融入作品。摄影艺术从创作构思出发,以摄影造型为辅助,经过传统的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或运用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制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美好的现实生活是人们最留恋与向往的如:美丽的高原、宽阔的大海、白雪皑皑的山峰,大家为了留住这美好的景色投入到了摄影与摄像中,摄影已经不再那么神秘,她完全走入了寻常百姓中,摄影变成了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一种手段。
一、摄影艺术的大众普及性
同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相比,摄影艺术有着一个方面显著特点:传统艺术形式下的创作主体大多为长期性从事艺术创作的资深艺术家,而摄影艺术所涉及到的创作主体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摄影装置及设备,就能够天马行空的进行创作。
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而言,其伴随着摄影装置及设备的发展完善而日趋成熟。在相纸摄影技术及立体照片技术发展作用之下,摄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开始走入了普及性发展阶段。此后应用胶卷实现的小型照相机装置无疑加深了摄影技术的普及性,在冲印照片结合傻瓜相机的发展过程当中,摄影最终成为了寻常百姓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特征,最终走向了普及性的发展高潮,尤其是傻瓜相机的出现,照相机已进人到寻常百姓家,摄影成为人人皆可为之的一种文化活动,拍摄或被拍摄成为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摄影艺术的大众群体参与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在这一大众化的过程中,摄影势必呈现出大众对视觉的崭新理解方式,表现出大众的审美意识、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样态。正如欣赏一张照片,评价它的好或不好,都会渗透着大众趣味、日常经验和审美品味。因此,有人称摄影为“全民艺术”。摄影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普及性、即时性和写实性。从普及性来说,摄影可以说是当前最大众化的艺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相机的使用根本不受年龄和教育程度或者个人资历上的限制。不用暗房技术来增加摄影表现力的所谓`“直接摄影”是三岁小孩和白发老翁都可以干的,这使摄影成了“全民艺术”。全民艺术或大众艺术的摄影性质规定了摄影艺术的大众文化普及性。
二、摄影艺术的日常生活性
摄影艺术的普及带动着审美角度的普及。我们知道,摄影艺术最直接的产物在于照片表现形式。针对照片如何评价、如何鉴赏是群众自身兴趣爱好所作用的结构。摄影艺术作用下的照片不仅可以激发受众创作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深化照片的内涵,而这正是大众审美普及化产物。当摄影走入寻常百姓家,当照相机已成为大多数个人或家庭拥有的并不奢侈的器材,摄影这一大众文化活动就成为时刻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外出旅游、纪念日、节庆日、朋友聚会等等,举凡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都会有人饶有兴致地拿起相机拍照留影。摄影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最重要最常见的记录方式,这就决定了摄影艺术的日常生活性特征。
三、摄影艺术的机械复制性
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新兴的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摄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人的文化感知和接受更多地依赖于仿真的视像。我们已经处于被视像所构置的光怪陆离的景象全面包围的世界,各种机械复制的视像,如图片、广告、电影、电视、电脑等仿真图景可谓是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视像在不断地繁衍增殖、曲变扩延,形成了当代文化的视像的内爆。大批量的复制传播导致传统艺术观念的普泛化、大众化、平民化、日常生活化,即审美观念的泛化。在这一审美泛化的播撒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对艺术的平面化理解,形成了大众对传统精英艺术的趣味转换,形成了新的大众化的审美趣味。
总之,摄影艺术的日常生活性决定了摄影艺术不能离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摄影是生活的镜子,是生活的记录,是生活的眼睛,是生活的感官。通过摄影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表现,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将生活记忆珍藏,表现生活的真善美,披露生活的假丑恶。面对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是摄影体现大众文化品性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