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和影响
2018-04-01张洋洋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张洋洋(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一、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发展
提到青绿山水的发展,应当从山水画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现在虽没有存世的画作力证此观点,却也能在魏晋时期存世的华伦著作中找到此依据。这一历史时期政治混乱,历史动荡,文人画家皆隐居于世,开始寄情与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自我、真我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佛教的传入,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绘画艺术自然也随之而来深深影响了中国本土绘画的发展[1]。如新疆龟兹石窟壁画群,敦煌莫高窟壁画群,整个都是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而石青石绿正是青绿山水画的设色。鲜明的例子可以推断出佛教的盛行,特别是以佛教题材为主要表现的壁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而后隋朝文人画家展子虔在经历过魏晋南北朝的熏陶后,完成了史上第一幅完整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这幅作品已经脱离了六代时期的稚嫩,构图开始有了讲究,色彩渲染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笔法问题,还是依照旧体,显得生硬了些。到了盛唐时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出现创造了青绿山水画的小高峰,使青绿山水画真正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模仿和喜爱。在继承展子虔传统的设色的基础之上,创新性的大青绿以及金碧山水的绘画风格。李思训的山水画作品中,构图饱满,线条古朴,青绿山水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更为王希孟青绿山水做足了构图,设色,内容,意境等各方面的铺垫。
二、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唐宋以来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破除了氏族垄断的地位统治社会营造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在得到政治上的地位的同时又在艺术修养上不断地充实自己。尤其到了宋元时期,外族的不断侵入,导致国家命运堪忧,人民生活窘迫,文人开始寄情与书画,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从而直接导致了文人写意风的形成。展子虔创作出绘画史上第一幅山水画《游春图》,而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青绿山水画,才使得青绿山水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
直到北宋,经过前朝几百年的艺术文化积累,王希孟彻底打破了青绿山水画的传统形式。翻阅历史我们得知,他作为宫廷画师年少入宫,进入了文人学士的生活圈,深受北宋文人画的熏陶,集深厚的艺术修为和文化功底于一身。也可以说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促成了他的深厚的艺术造诣。他吸取了前人青绿山水的绘画技法,并加以突破,又在传统的画法上融入文人写意之风,使得他的画看起来灵动又不失传统,高雅而不失古朴,清丽脱俗,耐人寻味。这是青绿山水画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三、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律动和谐的构图
从《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希孟采用了并发展了“三远”构图法则。“三远论”出自《林泉高致》,由北宋郭熙阐述,他儿子郭思整理编撰,是一本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2]“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平远即自近山而望远山,高远即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即山前而窥山后。《千里江山图》呈长卷式的全景长卷构图,既有近山望远山之像,也有自山下望山巅之景,更有山前望山后之态。整个构图全凭画家凭空想象而成,由此可见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卓越的艺术修养。整幅作品中重峦叠嶂、主次分明,视野开阔可一目千里;也可曲折细致入微。把一个大大的自然世界描绘的生机盎然。
(二)妍丽雅致的设色
《千里江山图》最具艺术感染力的特色就是其设色。区别于以往丰富艳丽的作品,用单纯的矿物质颜料,简单色中追求丰富的变化。[3]画中的山和石头都是以大青绿设色,顶青底绿,顶浓底淡,前实后虚。使得大路小路诗情画意,使得画面和谐有致。树木躯体枝干和房屋皆由墨来勾勒,树叶用点墨,再加些许石青石绿,情趣而诗意。而让整幅画层次分明的则是石青石绿的不同程度的叠加,在整幅画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如近景设色浓厚,远景设色清淡。整座山,画家都以赭石铺底,近处山顶,画家则铺以不同程度的石绿。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虚实有变,或厚实浓郁,或轻薄飘渺灿烂夺目,构成了这幅设色富丽清秀,大气而不俗气的千古名画。这也是较隋唐山水的成熟优秀之处。
(三)工写结合的用笔
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勾勒山石时是中锋带侧锋的用笔,山石的造型呈圆弧状,山石之间相互连接却不尽相同变化多端。 整幅画看似工笔重彩,却也灵动飘逸,归根原因是王希孟并没有全部使用工笔式严谨的用笔,而是掺杂了文人写意式灵活松动的用笔,比如《千里江山图》中的树木枝干的用笔,山峰丘陵的用笔,花草水纹的用笔,画中人物的用笔,沟壑纹路的用笔,都既有工笔的细致,又有写意的洒脱,松紧适宜,错落有致,生动和谐。其中也不乏全工笔式用笔,比如房屋和船只的用笔就比较严谨规范。《千里江山图》之所以看起来灵动和谐,跟他的用笔具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在用笔方面,讲求工写结合,这是王希孟突出之处。
(四)层次分明的意境
中国的书画艺术讲求意境的营造,这也是历代画家所公认的。充分的来表现画面的气氛与神韵,王希孟在作品中非常注重层次。一幅画给人感觉很有层次不仅说明了这幅画构图严谨,更说明了这幅画高超的审美意趣。层次则体现在画面的空间感、形和设色上。王希孟对于作品中的空间塑造上有其独特的一面。在注重构图的同时,更要注重画面中山石的位置安排,以及借助山石来表现整幅画面的空间。塑造不同的山石形状,另外树木等是一种陪衬。设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更直接直观的意境,悠悠的清水,泛着淡淡的绿,一片生机盎然;用深蓝和石青绘制层层山峦,一眼大好河山。树木体态清秀,颜色葱郁,人们生活清幽娴静,以此可已看出画家心态的平和,感情的细腻。
四、王希孟青绿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王希孟在青绿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创新”和“专注” 。王希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他的画作脱颖而出流传于千古百世。他没有像同时代大多数画家用的绘画形式,大胆的尝试了当时创作数目极少的青绿山水画,他承隋唐青绿山水之法;融文人写意风格,他敢于在十几米长卷上大胆构图,他敢于用一片石绿画一片汪洋,他敢于留白绘一片云雾,正是由于他大胆的创新,导致了他绝对的成功。“专注”的精神,充斥在整个画面中。十数米的一幅大作。要在这么大一张绢上完美的完成此作品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以及平和的心态,超强的毅力三者缺一不可。
元代画家钱选的《幽居图》是他众多青绿山水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这幅画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幅画与诗文紧密结合,诗画同体,相互依衬,散发着浓浓的文人写意风。再者就是整幅画采用大青绿设色,虽不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设色富丽浓厚,却也清新淡雅,耐人寻味。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在青绿山水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他的作品《桃源仙境图》、《柳下眠琴图》等作品中,既有丰富的设色、又有文人潇洒的写意之风。将院体的工整与文人画的写意相互渗透,意境深远。而他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的青绿山水画创作保留水墨气韵,留取清雅之气。再者就是他的画都是以人物为主题部分,用色彩衬托突出人物,用以表达画家追求闲情逸致的桃园隐士生活。他充分吸收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气韵”并加以运用改进,不只只是画山水,创造出了青绿山水画与人物画紧密结合文雅和谐的生活场景图。
在青绿山水画创新方面最受王希孟影响,将创新和专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画家无疑是元代著名画家张宏。他的代表作品,他在文人写意山水画方面与他人不同,在继承前人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创造出富有浓厚生活情趣的绘画作品。他的画画面超凡脱俗,意境空灵清旷。与王希孟的用笔意境和设色都极为的相似。可以说是受尽其影响。从他的《青绿山水图》中不难发现,画家采取深入自然,实地写生的创作方法。淋漓的表现出画家自身对绘画的执着与务实求真的艺术态度。因此清朝算是青绿山水画没落的年代。直至“东方之笔”张大千的出现才使得青绿山水画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他也是受王希孟影响集创新与专注于一身的现代大家。
张大千先生深入敦煌长时间的写生,在很好的继承传统之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不断充实,独辟蹊径的发展了青绿山水画。开创了泼彩青绿。墨与色彩相得益彰,相互渗化,气象万千。
结语
王希孟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大胆的去尝试去创新。他摆脱了前人青绿山水画皆用工笔重彩的形式,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的加入了文人写意画风;使得他的作品意蕴深厚,清秀灵动。他不但大胆加入了文人写意画风,更是在构图、设色、用笔、意境上突破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得后世青绿山水画创作皆受他的影响。然而自他之后青绿山水画却鲜有人问津,逐渐走向衰落的边缘。庆幸的是青绿山水画虽衰落,却没有绝迹,仍有极少数画家继承者它的灵魂骨架,专注创新于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几千年来绘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望这颗明珠能够熠熠生辉,借古开今,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