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片《至暗时刻》的叙事策略

2018-04-01王梓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张伯伦丘吉尔传记

王梓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影片背景

2017年的好莱坞,目光好像格外关注二战。当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时,乔赖特把镜头指向了首相丘吉尔,可是殊不知,这场胜利逃亡,只是丘吉尔当上首相后,所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一,他接手的绝对是个百年不遇的烂摊子。在二战前夕,丘吉尔提出政见在英国国内树敌颇多,加之他在一战时指挥的失败,他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政治污点的人,却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走进了唐宁街十号的大门。

对于这样的一部历史传记类影片而言,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即该传记主人的塑造,对最终质量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创作出的作品,既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又要符合观众的主观想象。所以在美国传记电影中,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是最重要的。传记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大众所熟知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历史事件或者某个社会领域中具有超群的地位,他们的特质以及贡献正是传记电影中最吸引人、最精彩的部分。纪实叙事以事实为出发点,能够将这一部分较好地展现出来,当然,也包括主人公身上消极的一面,这既保证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也为电影提供了叙事的骨架。而虚拟叙事则为叙事填充了血肉,使电影更具有富于美感的细节,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博取观众更多 的情感波动,如 《左拉传》(The Life of Zola,1937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1998)、《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等莫不如此。

例如,在电影中的丘吉尔,香槟与雪茄时刻不离手,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展示”V”手势,这些都是在史料记载中,丘吉尔的标志性动作。导演通过巧妙的镜头设计,将一个爱酗酒,老烟枪的首相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过,现实中的丘吉尔可不是一位“正常人”,在《丘吉尔自传》等书中,刻画的丘吉尔的形象更为饱满,更贴近历史真相,现实中的丘吉尔对军事的狂热,可丝毫不亚于希特勒,他对于奔赴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在同时期的英国,绝对没有人能出其右。但是在电影中,他有脆弱的一面,在英军30万人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时候,他偷偷躲在厕所里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失败使他暗自哭泣。他有幽默的一面,当他得知反V手势的真实含义以后,在过道里与女秘书开怀大笑。他有坚强的一面,当他在地铁里与老百姓唠家常,得知他们的意见后,毅然决然的在下议院演讲,决定与纳粹战斗到底。这些内容你无法在史书中找到,导演的这些虚构,也决不是颠覆丘吉尔原本的形象,说到底加入这些性格元素,也是为了让这位战争狂人更具亲和力,将他打造成一个爱抽雪茄、作V字手势同时兼具魄力与魅力的英伦油腻白胖子。

二、人物造型及表演

其实,对于传记电影来讲,传主的人物造型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要素,无论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观众对银幕上人物形象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好与不好,就在“像与不像”,而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判断,往往是在观众看见主人公的一瞬间就决定的。

在《至暗时刻》中,加里奥德曼真可谓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表演。为了演好丘吉尔这个角色,拍摄前,他特地喝出了一个啤酒肚,剧组每天花4小时为他打造“双下巴”,为了学习丘吉尔微微向前倾的走路姿势,他将自己的音调变得更加低沉,说话时的嘴巴轻微蠕动和颤抖,情到浓时,因为紧张还说话结巴,这简直就与二战纪录片中的丘吉尔毫无二致。

此外,在人物造型的塑造方面,除了演员本身的妆容与表演之外,灯光对于人物的塑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片中的灯光运用也十分巧妙,首先本片的主要基调是冷暗的,大多数场景都设计在战时内阁的地下指挥中心,英国党内斗争激烈,法国即将沦陷,敦刻尔克撤退还没有结果,暗色调也为当时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我的眼前却一直有来自光的引领与照耀。那幽蓝的钢铁般的光,那橙色的人性的光。特别是丘吉尔孤身闯地铁车厢,点燃了的民众的目光,那黄光代表的是感性的色彩,温暖、柔和。莱顿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故事从她给丘吉尔当秘书开始,在电影的高潮之前,由她劝说丘吉尔深入了解群众,并以目睹他在下议院慷慨陈词告终——贯穿整个故事。她是个普通人,一个感性的女人,以她为主的镜头多是黄光。

最后,无CG特效,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也为人物造型的塑造增添了一抹亮色。加里·奥德曼在采访时称,导演乔·赖特要求《至暗时刻》里的三次重要演讲必须“要背景、要群演”,所以最终全部采用实拍。在如今电影行业普遍采取CG手段来制作恢宏场面时,奥德曼坦言,导演的这一举动“前所未闻”,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不能只是简单对着一两百人和CG完成一次演说,而是要站上议会大厅,在足足六百“议员”面前,说出那些垂名历史的词句。正是实景拍摄所烘托的真实之感,以及演员的精湛表演,才使这部电影在人物的造型塑造上如此成功。

三、影片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古代史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艺术作品中。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载体,电影艺术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通过对特定意象的设计来提升影片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利于激发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深度赏析。

1.张伯伦的手绢

影片中最主要的意象无疑是张伯伦的手绢。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丘吉尔刚当选新任首相进行就职演讲时,张伯伦在保守党内的影响力比丘吉尔大,保守党议员需要看张伯伦的眼色行事,张伯伦如果在会议上用手绢擦额头,保守党就赞成丘吉尔的决议。而显然在当时,丘吉尔在自己党内和反对派那里都得不到支持。在影片的最后,丘吉尔在下议院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得到了反对派的支持,张伯伦看大势已去,拿出手绢擦汗,象征着丘吉尔已得到整个议会的支持,同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也将张伯伦这个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议会现场

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对于首相丘吉尔来说,他的战场就是议会,而位于议会现场的演讲台的设置非常讲究,不仅完全按照英国的议会实际来设置,导演在演讲台斜上方设置了一个射灯,射灯增添了演讲的仪式感。影片的第一场演讲,丘吉尔并不在现场,导演只是点亮了丘吉尔的一顶帽子,最后一场演讲,丘吉尔简直就像是在聚光灯的中央。这样强烈的对比设置十分具有戏剧性。从一开始的并未现身,到最后整个议会现场的沸腾,毫无疑问,是丘吉尔带领整个英国走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综上,由于传记电影中所叙述的故事和人物以现实中的人物和事迹为原型,有着极高的可信度,因此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传记电影依靠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情节元素、主题价值等,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并成为现代美国主流世俗社会、文化最有力的自我观照方式和最直观的立体缩影、文化编年史。

猜你喜欢

张伯伦丘吉尔传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维尔特·张伯伦 篮球之王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段子里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