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花开著传奇,世间曾有张爱玲

2018-04-01骆丹岚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福州3501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拜金主义胡兰成继母

骆丹岚(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1.“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

1920年的上海,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晚清的大学士,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之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迷鸦片,挥霍无度,母亲黄逸梵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两人不可避免地争吵。

张爱玲8岁时,父母最终协议离婚。“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爱玲如是说。张爱玲上中学的时候,张廷重再婚,继母是前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有一次张爱玲与继母起了小争执,继母刷的一个巴掌就打过来。张爱玲本能地想要还手,却被继母恶人先告状,父亲冲下楼来,对张爱玲拳脚相加,张爱玲感觉耳朵要被打聋了,

心里残存的对父亲的爱被打碎了。随后张爱玲被张廷重监禁起来,在一个如同坟墓一般死寂的房子里,年仅17岁的张爱玲被关了半年。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忽地感慨了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世人不免猜测童年苦难造成她悲剧人生观。只是,张爱玲的重点不在磨难,而在人生。人们往往忽略了她之前的那句:“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计较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虽然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幸,但在她单纯的眼里,世界丝毫没有被现实的阴影所遮蔽。

2.“我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

上中学的时候,张爱玲就开始有了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除此之外,她还想学卡通画片,想去英国深造。从父亲张廷重那里逃出后,张爱玲投奔母亲黄逸梵。她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打扮自己,如果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花来买衣服了”张爱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她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她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不放。最终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由于战争爆发,英国不能去了,只能改入香港大学。

张爱玲始终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子,她后来几乎靠自己的稿费度日,即使她能体味出这种自立背后的悲凉,但她终究是欣喜于自己能挣钱这件事的。她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的。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

3.“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张爱玲刚出道就在一篇英文散文里,刻画了她父亲的暴躁与虚弱,开始写小说之后,她的那些亲戚都在劫难逃,舅舅被她形容为“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几乎要跟她断绝关系。世人只觉得她刻薄,见她出刀的利落,可她对自己也是心狠手辣的。张爱玲曾在给宋淇夫妇的心中写道,《小团圆》中邵之雍就是胡兰成,而盛九莉的故事,正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她揭发了什么呢?与母亲之间毫无爱意的交往,对胡兰成起过的杀意,在纽约打过的胎…香港作家迈克评价《小团圆》:“一翻开就叫人魂飞魄散,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大学时代香港战乱,张爱玲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护士。凌晨三点,张爱玲去热牛奶,多数病人都是醒着的,他们眼睁睁地望着那个肥白的牛奶瓶。然而张爱玲只有这一瓶,她不打算与全人类分享。病人叫她,她亦不理。她在《烬余录》里自承:“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张爱玲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

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真实些”三个字,不仅可以代表和概括张爱玲的所有文字,同样也能代表和概括张爱玲的一生为人。

4.“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画了一幅漫画投给《大美晚报》,报社后来寄给她五元钱,母亲劝她留下来作纪念,她欢天喜地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对于我,钱就是钱,要买到各种我所需的东西。”她选择替英文报刊写稿,原因是英文报刊的稿酬要比中文高很多。

每次和炎樱去咖啡店吃点心前,必先言明谁付账,即便是和最亲密的姑姑,她都会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她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钱。我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一学会了 ‘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然而,这样的一个“拜金主义者”,对金钱并不吝啬。张爱玲曾说,她姑姑的家,对于她是一个精致完全的体系,无论如何不能让它有丝毫毁损,哪怕只是打破桌面上的一块玻璃,又碰上自己的“破产期”,她还是急急地把木匠找了来。与胡兰成诀别之时,她随信还附上了30万元稿费。晚年她与姑姑张茂渊取得联系,将自己在大陆的出版权交给了姑父李开第,

所得的微薄稿费,都用来济助姑姑一家。当时她亦生活拮据,但她给夏志清的信里仍然写着

“稿费两百元可以了,再多我就不翻译了。等发下来再寄来,不急。”张爱玲说自己就是俗人,只知道钱的好处,可回首看看她留下的痕迹,她对钱的态度似乎只是够用就好,并不真正放在心上。

5.“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胡兰成与张爱玲第一次见面,一句“你这样高,这怎么可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今后的张爱玲,是沉沦在这场倾城之恋里了。胡兰成写了一首热诚的诗给张爱玲,她的回信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胡兰成提起第一次看到的张爱玲的那张相片,第二天她便特意取出,给他背后题上了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担心战后无处可逃,张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后来胡兰成逃到温州,张爱玲不远千山寻了去,但胡兰成彼时已与农妇范秀美一起,只将她敷衍地打发,回上海那天,张爱玲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后来又寄信一封:“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有她的稿费30万。她姑姑曾经劝她:“听说他有老婆的。”外界亦对这段感情有种种猜测,但她素来不问外界的事情,管他已有家室,还是汪精卫的宠臣,或是乱世汉奸,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决绝地爱了。就像《半生缘里》写的:“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6.有尊严地老去

1972年,她独居洛杉矶,离群索居,不喜见人。在最后的二十年里,她开口说话真是奇少,除非不得不说,否则都是沉默。而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她总是请他们代为保密。她下决心,“过往的人一概不见”。

晚年的张爱玲,创作是她生活中最核心的内容,经济方面,她能够自给自足。曾有个记者戴小姐有幸见过她:“因为距离太远,始终没有看清她的眉目,仅是如此已经十分震动,如见林黛玉从书里走出来葬花,真实到几乎极不真实。岁月攻不进张爱玲自己的氛围。”1995年9月8日,体态瘦弱,身着赫红色旗袍的张爱玲,十分安详地躺在一张相当精美的地毯上。

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有一支未合上的笔。她的遗嘱亦非常简单:

一、一旦弃世,所有财产赠与宋淇夫妇;

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内陆,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

她已预料到自己的死亡,平和地拥抱了它。

在被命运,穷窘,漂泊,疾病击落之后,

没有失态,踉跄,乞怜,烂成站都站不起来的一坨泥,

还能维持形状,方正,硬净,有尊严地老去,

这便是张爱玲的美。

猜你喜欢

拜金主义胡兰成继母
继母的“法宝”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当代拜金主义思潮对微商文化的影响研究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胡兰成的女克星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研究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研究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