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中国文学经典中的香文化

2018-04-01谢怡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熏香文人文化

谢怡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久远,远到与中华文明同源。近可溯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鎏金银竹熏炉,战国时期的鸟擎铜钵山炉。远可溯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六千多年前城头山遗址的祭坛及更早的史前遗址的燎祭遗存。[1]中国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逐渐完备,包括香料的制作、炮制,形形色色的用香方法,用香器具的制作和使用,香向医学、宗教的文化延伸。整个香文化,已经成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医学在内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方法、习惯、观念。

香邀天集灵,祀仙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驱疫避秽、安神正魄的良药。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用香、爱香。安坐于室内,熏一炉好香,或写字、吟诗、听琴、冥想,或宴饮、讲学,只要有香为伴,其“境界”绝不同于无香,反映出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的香文化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2]香的发展几乎贯穿于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

肖军在《中国香文化起源刍议》中将香的起源归结为三种:祭天说,驱蚊说和辟邪说。[3]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香的记载大都与祭祀有关,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诗经.生民》、《尚书.舜典》中皆有对祭品与祭法的描写。《说文解字》对香的释义:“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可见,香最初指的是谷类、粮食的味道。除祭祀神灵外,文学作品中也同样有对生活用香的描写,如《诗经.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可见,采集香药、佩戴香囊等生活用香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将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用于不同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人为代表的人们对香有了进一步认识,香逐渐从谷类、粮食的味道扩展到事物的香味以及用以比喻人的德行高尚。如《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但真正将香高洁美好的含义引入文学中的是楚国的诗人屈原。《楚辞》中经常提到佩香、赠香,借植物来寄托感情。如《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九歌》中记叙了用桂木做栋梁,用木兰做屋橼,用辛夷和白芷点缀门楣等。《楚辞》中多用芳香草木比喻高洁的品性,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九章》:“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屈原不露痕迹地将人性的光辉融入自然,香的品味也随之升华在一种自然美的文化境界中。

西汉时期,我国的香文化初步形成。汉武帝信奉道教神仙,采用薰香、浴香作为祭礼;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焚香大大兴盛。但文学作品中对香的描写仍继承先秦吟咏香草的传统,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写“云梦泽”的胜景,展现出一个遍地奇芳的香世界。《美人赋》中描写闺阁中的香:“芳香芬烈,黼帐高张。”东汉后期的诗歌散文中也出现了咏香佳作,如《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香风气扩展到文人阶层,此时写香作品显著增加且内容丰富。如曹植《妾薄命行》中写舞女饰香:“御巾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吴均《行路难》中写熏香情致:“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王筠《行路难》中用香寄予情思:“已缫一茧催衣缕,复捣百和薰衣香。”无论香料、香草还是用于熏香的各种香炉,无论香制品还是作为佩饰、香囊,香都步入了文化殿堂,而文人的妙物情思也使香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唐代以来,香文化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唐代的香种类丰富,用途广泛,成为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元素。无论读书办公,抚琴品若,府衙升堂,参禅论道,吟诗作赋,婚礼寿宴,香都是必需品。在众多文人笔下,香成为了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典型意象,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写朝堂熏香的场景:“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饭覆釜山僧》中写红袖添香的闲情雅趣:“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李白《清平调》中用香比喻杨妃的国色天姿:“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刘禹锡《更衣曲》中用香境象征爱情的浓情蜜意:“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唐代文人通过大量香花香料的描写,熏香焚香意象的摄入,更深入更广泛地表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的题材与内蕴。

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香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在文人阶层盛行。他们不仅喜欢用香,还收集香方、采购香药、研究制香,如苏洵《香》中写制香:“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这一时期众多香文化著作面世,如北宋丁谓的《天香传》、陈敬的《陈氏香谱》;咏香词作也达到历史高峰,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全宋词》中共有6491句词句带有“香”字,出现频率排在字频表第13位。不同词作中香意象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意境构成迥然不同,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绮怨的暖香:“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李清照《孤雁儿》中思念的幽香:“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姜夔《念奴娇》中清寒的冷香:“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香文化的高度发展影响着文人的审美情怀,文人品香、写香也丰富了香的内涵。

元明时期的香文化基本沿袭唐宋,没有显著的发展。但明代出现了一些香文化著作,较为突出的是周嘉胄的《香乘》。清代,香文化趋于没落,但少数士大夫家中仍保留着合香、焚香的习俗。如曹雪芹《红楼梦》中香文化贯穿始末,不仅在章回题名、人名楼名、诗词中填香,对香品、香具、用香的描写丰富具体,同时通过不同香塑造不同气质品性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的“暖香”、薛宝钗的“冷香”、林黛玉的“幽香”、王熙凤的“辛香”、秦可卿的“甜香”,可谓闻香识人,别具一格。

晚清至近代,我国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香文化进入了较为艰难的时期。持续的动荡极大影响了香药贸易、香品制作以及人们的熏香情致,曾经推动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也不再有用香的习惯,那些融入书斋琴房的香渐行渐远,失去了美化生活、陶冶性情的内涵,只作为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宇神坛中。

到了现代,香文化跨越历史的长河,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知香、乐香人们的热爱与珍惜中,在学界学者的研究与著述中,香文化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熏香文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文人与酒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文人吃蛙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谁远谁近?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