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018-04-01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文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灵魂和血脉,是该民族自我确认的符号系统,表征这个民族共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文化自信是个体或群体对文化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敬畏和尊崇,并由此产生的满足和自豪等积极心理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是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和基石。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有其鲜明的独特性,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汲取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养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部分,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营养。“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传统文化从来就是注重治理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为我们当今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促进人类进步的智慧营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纵观历史,中华文化一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怀柔远人,和合邻邦,并以自身文化传统向外辐射,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沟通和交流文明成果。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表明,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是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应以包容互鉴取代冲突排斥,在多元和多样中探寻共同的价值理念、长远的繁荣发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唯有一道建设命运共同体,人类才有机会携手迈向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