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逻辑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018-04-01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乎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方向。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以立足中国的实际为根本、放眼时代的变化为依据、指导实践并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上,1902年梁启超成为第一个在文章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1905年孙中山先生成立同盟会,倡导“三民”主义,并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他成为第一个系统接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人。但是,这时候的中国先进分子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未能将寻找出路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直到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受其影响,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长时间影响力主要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伴随五四运动,在中国发生了从个人到团体、从萌芽到形成思潮的传播过程。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创办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纸杂志,歌颂十月革命,积极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直接影响了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邓小平等在内的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章立制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各个时期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继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产生了一脉相承的体系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正确的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通过深入研究促使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我们需要聆听时代声音,用更宽阔的眼界去发掘滋养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从多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实践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更应顺应时代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之形势,把握理论发展创新之规律,找到理论与新时代的契合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性问题的路径,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闪耀时代光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足点,指导不同时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落脚在大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上,通过大众化的接受、传播和认同而得以不断创新发展。这其中蕴含的大众化包括:一是通俗形象地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展示其魅力和力量,使其扎根于主流意识形态;二是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了解和掌握,进而用于指导自身实践。就第一层次的大众化来说,回顾我们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早期老一辈革命家通过著书立说、办刊撰文、办夜校设讲座等方式在群众中播种马克思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采取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标语和讲演、编制通俗读物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实践论》《矛盾论》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翻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精神,把握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新境界。在新时代,新的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丰富了传播发展创新的方式方法。当然,仅仅实现宣传普及是不够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为群众所掌握,并成为指导自身实践的意识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层层递进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

回顾我们党97年的历史,历经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总结得失,能使我们党乘风破浪始终屹立不倒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坚持群众的历史观、实践观和利益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三化”紧密联系、层层递阶,其内在联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萌芽、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中国化”是根本,恒坚持;“时代化”是抓手,新境界;“大众化”是目标,落脚点。

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不断发展之根本,统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一路辗转,从日本到法国再到苏联,一经传入中国便如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而诞生,又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发展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这其中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路径: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来指导实践;二是将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上升为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新的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继续指导着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在这一良性互动中,理论随实践不断创新,实践随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国化从根本上回应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边缘化”问题。未来,我们党要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远远超出马克思学说所预想的状况。因此,不能教条式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以中国化为统领为根本,通过时代化大众化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期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的有力武器。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之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支持。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走向永恒。但是,永恒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一成不变的属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产物而被贴上固化的标签。真正永恒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不断被完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新时代,不应该让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沉没”,在现代话语体系中“沉默”,在社科研究领域“沉寂”。科学真理,是经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并用于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势,着眼于世情,牢牢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随着治国理政的实践不断汲取新营养,形成了一以贯之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的指导思想体系。时代化是避免马克思主义被“标签化”,促使其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的有力抓手,也正因为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影响着每一个时代。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熠熠生辉之伟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保证。随着全球化浪潮,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应对“非马”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何改变某些“马克思主义标签化边缘化空泛化”的现象?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全党同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将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吸引人民群众自觉认知并信仰。为群众所掌握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群众的实践中转化为无穷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更好地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其自身的生命力也将被进一步激发。“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尤其在理论宣传、理论创新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转化为中国的话语体系,能使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并经世致用,避免马克思主义因“空泛化”而仅停留在宣传学习层面。此外,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同时,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形式展示给世人,形成国际话语权,进而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解读”“对话”并传播。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