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究
2018-04-01吕玲
□吕玲
一、进入全媒体时代
2016年11月4日,《新京报》公布的海报显示,其原创内容平台覆盖了大约3000万用户,包含报纸、新京报网、拍者网、新京报新闻客户端、新京报数字报、新京报官方微博以及新京报微信矩阵等不同类型平台。《新京报》瞄准传媒发展大势,布局报纸之外的传媒产业,力推视频、动新闻等视频项目,打造全媒体内容生产原创平台,《新京报》率先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将会发生改变。那么,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什么特征?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文本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展开阐述。
二、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特征
(一)理论深、能力强、适应广
随着单一媒体到全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除了有过硬的基础学科底子,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需掌握多种媒体形式融合的新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需要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又能熟练操作各种媒介设备的当代应用型新闻人才,即“理论深、能力强、适应广”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学科、知识杂、融合强
新的媒介环境更需要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复合型人才。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是在多种媒体技术基础上,拓宽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它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个重要方面。较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传播对人才的需求,急需具有理科+文科、自然+社会、专业+技术的多层面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思路新、服务强、数据处理强
“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马云在一次大数据产业的推介会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业带来深刻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需要开创新的思路,从传统的收集分析信息中走出来,使用大数据的数据资料为受众梳理、整合、分析浩如烟海的信息,选择适合他们的传播形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应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呈现出零散、孤立、相通性不强的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多媒体融合的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培养新型传播人才的当务之急。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之间应存在层次性、逻辑性、联系性,具有基础、广泛、深度融合的作用。单个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改革其教学方式体现它的综合性,比如开设的“新闻作品鉴赏”课程可以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将理论教授、文本研读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2.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为了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高校还应开设一些课程,如大数据分析、网络编辑、网页制作、舆情分析等,这些课程就是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媒体技术进行兼容,打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的界限,其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更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因此,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尽可能地向信息、计算机技术领域延展,增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既保证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又要建设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提升媒介市场需求人才的广度和深度。
3.课程模块应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综合选修模块+实践模块”的四大模块应涵盖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设置应将传统的采、写、编、评与新媒体用户分析、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数据库与媒体信息处理、微电影创作等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这样的课程体系既突出专业性又有新媒体的技术性。
(二)优化师资水平
1.创新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方面,教师讲述专业理论课存在滞后和枯燥的缺点。专业基础理论只有教师课堂讲授的一种形式,没有媒体精英的整合利用。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媒体的实际操作机会很少,而媒体里的精英比如业务经理、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把他们请到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在媒体真枪真刀的实际工作,一来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来可以让学生思考该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2.打造优良教师队伍。打造优良教师队伍有两种途径:一、“送出去”。即把教师送到传媒机构去挂职锻炼,增强实战能力,送到国内名校继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二、“请进来”。即把业界导师和国内名校名师请进来,以弥补师资队伍的贫乏,形成精良的师资队伍。校内在编教师围绕教材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国内名校名师讲授没有编入教材体系的前沿理论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业界导师以案例为主,讲授实战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这支队伍让学生把所学基本知识、前沿理论和实战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实际动手能力更强。
(三)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直接与社会对接的学科。因此,“学校、媒体”一体化的综合培养方式必然是贯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一是在校园内进行,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校报、广播台、校微信平台等各种平台进行运作,以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二是让学生到校外媒体实战操作。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培养方案制定的计划多次走进媒体、参与新闻业务,增强实践能力。
四、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马克思新闻观为导向
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2016年第20期,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体现新闻舆论一般性,又强调它的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精神层次属性。如果新闻信息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事实性的报道,那么则说它是对事件客观的物质的反映。如果新闻信息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带有作者的想法和评论、引导,也即是新闻舆论,则说它是精神的,所以,新闻的精神是不能丢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介形式推陈出新,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就是走出常规,打破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任何改革本身意味着要摒弃旧有体制或旧有体制中的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冲破束缚思想的旧传统、旧模式,从而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跟上媒介快速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驱动利益化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受到极大的考验。职业道德修养的加强对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自觉性,“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精神,“善于自省、严于律己”的自觉性。二、通过树立业界模范来加强学习,引用他们的一些真实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形式和方法,对传统的新闻方式也是一种颠覆,同时呼唤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革新。所以,国内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应深入思考,积极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