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演变机制及网民社会心理流变探究

2018-04-01王茜茜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议题网民

□ 王茜茜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对信息的发布具有绝对的掌握权,信息多为单向性的流动,因此而形成的舆论场域也较为封闭。但是,当下新媒体环境打破了信息发布权威者所划定的界限,网民得以自由地表达意见,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局限于事件的真相,更多的还有道德判断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形成的舆论演变过程借助网络得以“直播”,舆论呈现出一种景观化的媒介形态。

文章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法①,把舆论演变内部各个要素及各要素与情景之间的关系在过程中呈现出来,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解释网民心态的产生及折射的当下社会结构问题。文章以流动的舆论景观为考察视角,借助对部分公共事件的考察,深描研究对象的过程性并揭示其内在逻辑。

一、景观社会的舆论场域

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居伊·德波于1967年提出了景观社会理论。他认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②新媒体时代,每一位网民都有权利在网络空间上发表意见,从前所说的“大众媒介”正在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③网络事件的发展方向与舆论的走向密不可分,网络空间展现为舆论景观的庞大堆聚,被景观化了的舆论是对事实真相的“谋杀”,在这个舆论景观化的娱乐环境下,网民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对网络事件的舆论表达成了其情感宣泄的方式,网民也成了被情感左右的奴隶和舆论景观化的推手。

中国社会剧变和制度化转型期间,社会矛盾空前集中和突出,公民在实体空间中的利益受到侵害,网络则通过连接线上线下平台互动为他们维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典型的如“孙志刚事件”,以一个年轻人的非正常死亡促成了国内收容遣送制度的变革,尽管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成有利于揭露真相,推动事件的解决,甚至有时还可能带来制度性的变革,但是,由于个体网民的认知局限和行为方式差异,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左右,容易被舆论景观牵着鼻子走,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景观性演出。所以,鲍德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痴迷的观众们。④随着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人们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诉诸情感比诉诸事实真相更能影响事情的结果,持有此种态度的、身处后真相时代的网民,则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舆论的景观化。今日的舆论环境和场域较之前复杂得多。

二、舆论演变的动态机制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⑤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发表不同的意见,由此形成不同的舆论。网络舆论并非一产生就存在,舆论内部机制会进行优胜劣汰,能够存活下来的话题才有资格进行舆论的博弈。

首先是议题的出现。公共事件的发生是产生舆论的根源和必要条件,舆论总是围绕特定的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空间中议题产生的场所和方式主要有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所引发的舆论议题,如魏则西事件、辱母案等。这些热点新闻往往关乎公众利益,或者具有话题性,能够引发公众思考。论坛成员发布的原创性的帖子或转发的帖子,表达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也是网络空间中议题产生的方式之一。“种子帖”不一定是舆论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的帖子,最初的帖子可能被忽略或淹没在其他有竞争性的议题中。真正能够引发舆论的帖子,往往经过意见领袖的重写、修正、转发和推荐(如置顶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舆论的生成是一个两级甚至多级的动态传播的过程。

其次是议题的存活。一个议题能够在网络上存活,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受到持续的关注,表现在帖子数量上就是不断有发帖和跟帖更新。而实际上,网络对议题的容纳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不同的议题之间存在竞争性。同时,由于网络空间中议题太多,用户可能需要通过统计和筛选功能来获取需要关注的议题,只有能够获得多数跟帖和评论的议题才会通过此种渠道进入用户的关注范围内,而通过用户的关注和转发、评论等行为,这个议题就容易成为热点话题。因此,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同一类型的议题也存在关注度范围的问题,持续出现的同类议题也会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得不到同类前者的关注度。

第三,舆论的博弈。成功存活的议题就会引发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的进程又与事件的发展互为表里。在事件发展的初期,形成了两个舆论阵地的格局,它们意见分明,彼此交锋,形成了自己的部落联盟。随着事件的发展,舆论双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争论和对峙,开始深入事件内容及原因层面进行交锋。舆论的焦点进入事件的核心层面,所有的舆论交锋都围绕事件内容展开。在网民舆论的推动下,相关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推动事件得到更快的解决。在事件趋近解决和平息时,舆论也渐趋平缓和消弭。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网络舆论也不例外。特定事件的网络舆论,最终都会走向消亡,至少是一段时间的消亡。得以关注的事件在自身的舆论周期内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力,这个周期依事件的重要性和与公民切身利益的关联度高低而不同,待事件的影响力降低或事件得以解决,舆论周期则自行结束。

三、网络舆论折射的网民社会心态和社会结构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动态心理状态。学者杨宜音认为,它是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⑥社会心态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对转型期的社会过渡尤为重要。它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通过研究它可以知道社会各阶层的所思所想,从而窥见社会情绪和社会结构。这些集中爆发和表现的社会心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结构性怨恨、仇富和仇官心态、低信任感、冷漠和浮云心态等。

结构性怨恨通常存在于社会发展效能较低的社会群体中,主要表现为成员对社会和体制的批判和不满,习惯于恨社会、骂体制。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常批判社会不公和体制弊病,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负面情绪能够督促政府和当局反思和检视自己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纠偏的作用;但如果它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发泄,就容易产生网络“群体极化”事件,更甚者还可能酝酿着“民粹主义”。

仇富和仇官心态是网民心态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网络上一但出现一例炫富和官员腐败现象,就容易在网民心中形成对这一群体的刻板成见。而这种极具感染力的意见借助网络的传播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和影响,从而加固这种认识。久而久之,这类人的形象很难改变。

社会信任感低。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在小范围内高频度的交往形成了“熟人社会”和信任关系。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加速,人的活动范围大增,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弱。中国基本的信任结构是围绕“熟人”建立起来的,而一旦这种信任关系被破坏,“即可能形成新的、普遍主义的信任结构,但也可能是什么样的信任结构也形成不了,而是处于一种没有规则、没有信任、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的状态”。⑦除此之外,媒体在发布信息方面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降低,受众并不能对其产生信任感,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也面临着挑战。

冷漠和浮云。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自我价值的凸显,使不少社会公众的心理趋于冷漠化,对社会问题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保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加之对现实的无力感和不可控性,加剧了网民的冷漠心态,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麻木,这是最可怕的。⑧这种情绪放大和传染,容易导致悲观情绪。悲观情绪在网络上弥散,现实中的人们通过网络使用加剧对这种情绪的感知和接受,从而引起不良影响。

网民的心态复杂多样,以上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四种。网民心态所生发的网络舆论既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又会反过来促进现实中事件的解决。因此,重视网络舆论,关注舆论背后的网民心态,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网络在中国的接入和运用产生了庞大的网民群体,伴随着网民数量增长的,是网民的网络言论和行为的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网民的舆论表达和媒介素养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也反映了网民的社会心理变迁。

社会心态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一时期是社会心理失衡的加速期,也是社会心理重构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意义最大、最引人关注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分化。⑨经济发展的成果虽然惠及了更多的人民,但社会阶层固化,底层人员流动困难等问题突出。下层民众在现实中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就容易滋生网络空间的民粹化现象,而这又与后真相时代的特征紧密结合,使网络空间中的舆论更加复杂难解。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有各种话语言论的博弈,否则,任何不据事实的偏袒都会造成阶层之间新的裂痕,使裂口越拉越大,终至断裂到无法修复。⑩多元博弈应该是网络舆论的常态,但是,不据事实的言论的存在或者其他偏激言论的存在正是窥探和研究网民心态和社会结构的突破口,因此,正视这一事实才能更好地梳理网络舆论和反馈现实。

注释:

①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1):107-125.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③[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49.

④[美]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陈维振,陈明达,王峰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0.

⑤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11-13.

⑥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

⑦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65-69.

⑧张志安,张美玲.网民社会心态与舆论引导范式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6(5):143-149.

⑨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⑩喻国明.“呼唤社会最大公约数”:2012年社会舆情运行态势研究——基于百度热搜词的大数据分析[J].编辑之友,2013(5):12-15.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议题网民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