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背后“群体性孤独”的冷思考

2018-04-01崔一涵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体性社群社交

□ 崔一涵

自社交网络技术出现以来,一方面,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通过社交网络的联系似乎愈发频繁和紧密,但实际上,人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并没有因此减少。另一方面,传播技术持续升级、更新换代,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并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传播技术持续升级换代,真是社会需要推动的吗?传播技术的无限发展是好事吗?这些现象带给人们新的焦虑和孤独感现象的成因需要思考。

一、对社交网络的探究

(一)社交网络的内涵

近几年来,有关“社交网络”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各界人士也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笔者以“社交网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期刊检索,截至2018年9月9日,共有4504条搜索结果。但不难发现,各界人士对“社交网络”的基本定义为“社交”+“网络”。即“社交”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情感交流的核心,“网络”是手段和工具,“社交网络”就是通过“网络”把人们连接起来。“网络社交”说到底,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应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社群服务的形式,是实现并无限接近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技术手段。

(二)社交网络的特征

便捷性是社交网络最明显的传播特征,人们逐渐转移现实生活场景,利用移动端使得社交行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带来了交流和沟通方式颠覆性的变革;可追溯性是社交网络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可以对自己和他人在网络上的“往事”进行“回顾”,等等。从理论上讲,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但问题在于,能够被听到的声音极少。网络技术和社交网络被资本追逐和关注,其商用价值不断被挖掘,人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被整合,本是为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网络社交,却使得人们被新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包围着,智能移动端让人们处于24小时在线状态,一旦独自相处,就会出现焦虑、恐慌等“病态”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打开社交网络,去缓解内心的孤独和恐慌,但过后人们依然普遍存在“群体性孤独”。①

二、社交网络背后的“群体性孤独”现象

(一)“群体性孤独”的概念

“群体性孤独”来源于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一书。她认为,我们依赖社交网络虚拟空间,渴望保持亲密,同时又希望不被打扰,同时又能进行多种任务处理。人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但要保持时刻联系。一旦脱离,孤独感就会袭来。雪莉·特克尔把这一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称为“Alone together”,即“群体性孤独”。②

(二)“群体性孤独”人群数量

据调查机构调查结果,年龄在18岁到34岁之间的人群是孤独感高发人群,占到总人数的60%左右。而处于上述年龄段的人群恰恰是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主力军。《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组调查数据,发现上网体验者中有63.6%的人感觉在网上花费过长的时间,让人变得“内向”;另有57.3%的人认为整日依赖或沉迷于社交网络,使人更加“孤独”。③

综上可知,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手段,人们碎片化时间被社交网络碾压。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浸在虚拟社交网络中,远离了现实生活,忽略了与身边亲朋好友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人与人的关系愈发淡漠,人们愈发沉默寡言,人与人都躲藏在互联网的背后,建立自我虚拟的友谊,虚拟的人生,呈现出虚拟的人际关系,似乎就能远离现实世界的焦虑和烦恼,但内心的焦虑、恐慌和孤独感并未被带走。

三、“群体性孤独”现象背后的思考

(一)传播技术无限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移动端与社群网络的流行,人们的社交逐渐从真人接触转移到网络社交,人与人的实际关系被网络的虚拟关系所替代。表面上看,人们运用社交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便捷交流,实质上人与人的关系却是间接的、疏远的、可操纵的。今天的人们都太自我,除非有什么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面对面交流上,而是宁愿一个人看看手机。这种社交行为的演变,对于社会结构的累积存有负面的影响。这是因为,网络社交模式的颠覆性改变,使不同网络社群只能在移动端出现,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低头族”。人们不再忙于交谈,而是忙于用两个大拇指点击移动端,微信替代了电话上的对话,甚至坐在隔壁的人也都采用语音聊天。父母与子女也很少聊天,大家都忙着在各自的网络社群里沟通。你若想和我谈些事情,不好意思,我现在没空,请@我。面对面的关系逐渐被网上的交流所取代。工作的压力增加和生活的步调加快,使人们迁移频繁,归属感淡化,传统族群凋零,家庭单位缩减,新型沉浸式VR体验娱乐形式出现。目前互联网的使用已被社交网络所主导,这种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从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破坏性影响。

(二)传播技术无限发展存在心理风险

依赖、分享、倾听、照顾与被照顾、了解自己、渴望被承认,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流露。而事实上网络社交将这些视为一种行为,绝非一种情感交流。人们体验的是“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我们不是因为想彼此认识才去分享,而是为了“我点赞,故我在”“我分享,故我在”,感觉良好而去参与的一种行为,以此回避孤独。人们沉迷在网络虚拟之中,不需要现实生活中与人双目对视,为避免尴尬,在虚拟场景中掌控自己回应的时间和内容并充分完美表达自我,去等待他人回应,去实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但恰恰失去了单独面对自己的能力,不知道如何独处,感觉越焦虑越寂寞,出现群体性孤独症状。声音传递情感,每个人都渴望情感交流与沟通,但声音已被我们从生活中剥夺了,我们躲到屏幕后,用指尖去反思、重新输入、完美编辑,把自己想象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写,期待其他人把自己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按自己的想象的目的去构建他们。我们开始变得“脆弱”,我们拒绝声音并失去了声音。诚然,在企图与他人连接以找到自己的同时,我们却自己失联了,失联的心理状态是可怕的。人们总希望从在“线上”找到肯定,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是,人们却常常忽略了用心灵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这是今天生活在社群网络中的人最大的心理损失。④

(三)传播技术被资本逐利所驱动

当下互联网技术呈现出爆炸性、颠覆性发展的特点,交互社交网络是各路资本乐此不疲追逐的领域。资本以流量为效益,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如此热衷于花费巨资来追求更快的信息传递手段去占领交互社交平台的原因。当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生活和社会结构有巨大影响。网络传播技术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新技术对人际关系究竟有怎样的影响?面对新技术无限的发展,对技术的宣扬和认知,也应保持应有的态度和距离,应有批判反思的声音。关于互联网对社交关系影响方面反思的研究一直不多,如何改变群体性孤独这一社会现象,值得思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注释:

①陈力丹.互联网技术正在发生突破性进展[J].新闻知识,2017(04):3-5.

②[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③乔艳,王少鹏.从媒介批评角度看社交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J].今传媒,2017(07):36-37.

④临风.“我分享,故我在”——与自己失联的焦虑[EB/OL].

http://chuansong.me/n/1406573047257.2015-03-21.

猜你喜欢

群体性社群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社群短命七宗罪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