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挑战与可能

2018-04-01毛榕宁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交领域信息

□ 毛榕宁

世界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联络得如此便捷和紧密,互联网更是为公众的讨论和交往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渠道和平台。往乐观的方向看,互联网让现实生活世界和政经系统之间多出了中介地带和表达、诉求、行动的空间,数以万计的个体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我、平等协商、理性批判,甚至极有可能走向促进公共利益的达成和社会整合的实现,蕴藏着人类构建公共领域、精神价值的再发现与再释放的潜能;往悲观的方向看,互联网发展至今,无序无效的信息总是游荡在人们周围,更不用提无规则、非理性的交往。互联网在壮大和发展中,无形中也在加剧社会的对抗、疏离和分裂。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否真的为象征着更大范围内价值认同和实现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希望?人类的情感、德性、审美和终极信仰的展现与获得,是否能在互联网空间寻得成长转机?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激荡

若说大众传播时代开启了大众信息交流、大众娱乐的新篇章,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将原有的信息传播体系进行了解构和再诠释。互联网已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某一种通讯工具,而是扩展成为了时代的宏观语境甚至背景,如毛细血管般接触和连结着各个领域,深刻、明显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运作和现代人的生活。

互联网的到来颠覆了线性传播。首先它是一个依托技术生成的开放性系统,脱离现实社会独立形成的虚拟空间,多元、动态、非线性是它的显著特征。互联网使不同的观点与情感得以展现和碰撞,似乎每个传者的地位在此达到了平等,传播成为交互的、自发的,但信源也由此变得分散和不确定。

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冲击如陈词滥调,新媒体迅速崛起和迭代带来的相关变化也早已成为常态,人类很快融入了这样的背景和话语体系中,AR、VR等技术的普及和成熟,让“媒介是人的延伸”显得尤为真实,“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互联网为大众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能那么便捷、迅速、立体地认识世界。

但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和风险相依而来。互联网暴露、传播、放大了各种风险要素,重构了利益关系与价值秩序,从而加剧了具体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随着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连结碰撞,从宏观的角度上说,互联网也加重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差异和可能的危机。在这一层面,基数无比巨大的互联网受众,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些差异的碰撞和对话中,现实生活的变化、转型,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众在互联网上的状态,此时,公共领域的构建和维系充满挑战。

二、公共领域构建的实际困境

在传播学领域内,对公共领域的探讨从未停歇。按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系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场域,公民可以在其中交流信息和意见,形成一种类似于公共舆论的网络或机制,以维护整体利益和公共福祉。①从中不难看出,在公共领域这个大的发生场域内,主体是多元的,内容集中于公共议题及其背后的公权力和公共利益,目标为寻求某种认同、共识和承认。

在前述的论证中已经能显示,互联网是极具公共领域气质的存在,在此环境中,比过往更大数量的“公众”培育成为可能,而“真正共同体”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构建密不可分。在公共领域中,个体和外界、安全和自由之间得以持续对话,不仅能让离散漂泊的个体身心得以指引与包容接纳,也让自由和尊严获得生长,如是,更丰富的价值得以在多元的边界叠加的共同体中维持动态的平衡,反过来又滋养公共领域的生长和维持。具备理性批判思维和主动性的公众,成为最小的原子,在共同体和公共领域的构建与发展中形成能量的回流,逐渐勾连成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互联网在不断迭代中孕育着新的语境和技术氛围。如今互联网已经从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进成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同时,从宏观视角看,世界正处于纵深改革和变动的时期,不确定性与风险蕴含其中,现实与虚拟的震荡,为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困境。

一是世界的政经世界发生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与改革为公共领域构建带来新的课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亚非拉地区及第三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愈来愈多地被世界所发现和认识,互联网公司也将目光投向拥有巨大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谷歌公司设立的“谷歌气球”(Project Loon)项目,通过热气球为印度尼西亚的偏远地区发射达到4G速度的无线网络信号,帮助当地民众获得免费的网络。Facebook则建立了规模更加庞大的“天网计划”(Internet.org),该计划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搭载网络信号,为全球三分之二没有连接互联网的人口提供免费的互联网服务。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同方式“触网”,全球的网民已超50亿,亚非拉等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成为“新十亿”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将扭转相关群体在互联网中长期失语的局面,增强互联网空间的多元性,有利于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同时,“新十亿”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的再分配,草根阶层开始影响互联网生态和语境,从而与现实世界发生能量置换和联动,甚至,草根阶级发起了“全球99%的联盟(Solidarity of Global 99%)”以反抗专制政权和权贵资本,对传统国际秩序产生强烈的冲击。③

但要成为具有理性、能动性的“公众”,意味着群体需有更好的媒介素养,目前看来还并不理想,许多网民对于情绪的表达和意见的宣泄,仅在于宣泄本身,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对话,更不具备深远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行动。其次,UGC时代也让有效信息的生长空间和传播速度受到挤占,受众话语本身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时半会很难实现为公共利益的对话和讨论,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人们对信息的甄别、思考的时间明显压缩,热点迅速覆盖,注意力深受影响。互联网本身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信息洋流之下,潜藏着各种话语权利的博弈和撞击,在此基础上想要构筑公共领域,培育多元理性的对话,显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是互联网本身的商业逻辑为构建公共领域带来困难。公共讨论有赖于现实事件和现实问题展现,就信息传播层面,新闻是展现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前文提到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除了专门的新闻发布端口外,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人数庞大。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超过60%的美国人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④以全球著名的社交媒体Facebook为例,早在2016年,它对外发布的月活跃用户人数就已达到了17.1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它搭建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但另一方面,Facebook也在对用户的行为分析中,早早地洞悉了当下互联网受众的使用习惯与需求,抢占了新闻业的整合先机,并形成了以Instant Article、Notify、Signal为矩阵的新闻传播链,从“媒体平台”过渡到了“平台媒体”,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公众影响力,与传统新闻媒体重新分割利益格局。而传统新闻媒体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和自身经营的限制,不得不加入到社交媒体的平台中去,以保证其自身基本的运营。这一转变,让新闻的传播渠道深深受限于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无形之中成为了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把关人,对传播权力结构产生了冲击。

尽管Facebook的新闻产品主管卡斯卡特在接受采访时宣称,“我们走的是一条追求个性化的道路,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⑤,但也难掩其平台本身的商业逻辑,若平台只向用户推送符合他们口味的信息,很难不让人有“群体极化”的担忧,更何况,到目前为止,各个平台也仍然存在着“算法黑箱”,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权仍被高高垄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沟通走向上,用户难有发挥的余地,甚至由于深陷其中而被操控。

最后,“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娱乐喧嚣下,人们更倾向于浅思考,更乐意接收与自己预期相符的讯息,这就导致了商业话语逻辑和娱乐属性在互联网上愈发显著。理性思考与多元对话,在这基础上很难实现,公共领域的构建显得尤为艰难。

三、公共领域构建的努力和可能

在互联网语境下构建公共领域充满阻碍,但仍有许多可努力的空间。

在公共领域的构建上,我们要将目光回归到个体,回归到最初的“人”的存在。公共领域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个体拥有归属及发言权。发现个体,承认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意味着再造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理性,聚焦人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有利于个体多向度的发展,在工具理性的世界中达成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从而助推两者协调发展,让真和美、技术和艺术、知识和信仰、世界和人达到动态平衡,有利于公共领域创造和稳定。

置身于互联网环境中,个体的媒介使用意识、媒介素养等,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信息交流反馈中构筑和强化。用户拥有反推游戏规则的能力,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公众,每个公众都能为自己争取利益,前提是基本的理性意识,在这一点上,需要整个社会的目光和体制的迁移,方能达成基本的知识传播和素养培育。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能看到这方面的进步。

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推进纯粹关系的建立、促进对话民主的生成,在大的环境下,坚持多元协商对话意识和模式,培育新的信任和认同,并在多方的努力下,积极成就新的互联网框架和规则。这其间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多种体制和链条的碰撞,也意味着各方力量在争锋中,最终达成一个更有价值追求的体系,从而为公共领域的构建留出更多的空间与希望,反过来促进全球的和谐发展,规避危机发生。

由此而言,互联网语境下公共空间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道阻且长,但是所有的开始,已经意味着实现的可能。

注释:

①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3):105.

②史安斌,王沛楠.“新十亿”阶层的崛起与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3):24.

③Bennett W L.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J].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4(2):470-471.

④Michael Barthel,Elisa Shearer,Jeffrey Gottfried,Amy Mitchell.The Evolving Role of New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EB/OL].

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7/14/the-evolvingrole-of-news-on-twitter-and-facebook/.

⑤Casey Newton,A long talk with Facebook about its role in journalism[EB/OL].

http://www.theverge.com/2016/5/12/11663578/facebook-journalism-instant-articles-will-cathcart-interview.

猜你喜欢

社交领域信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订阅信息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展会信息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