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成功因素分析
2018-04-01汪洋
□汪洋
一、题材选择:商业导向与别出心裁
近年来,纪录片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00年,中国纪录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市场呼唤,然而,在市场面前,中国纪录片令人失望地溃退了,局部成功也无力挽回作为一种产业的市场沦陷。”①央视和上海电视台成立了专门的纪实频道,意味着曾经带有精英属性的纪录片也不得不经历市场的考验。
“市场调控下的纪录片制作与发行必须要从商品营销的行为去考虑,而题材作为决定纪录片创作高低优劣的第一尺度,更需要创作者从创作伊始就以商业角度对前文所述的两种取舍过程加以观照、衡量。”②正如旗帜传媒总经理王海龙所说:“美食的方向是一开始就定了的,这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节目类型。”《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就恰巧完美地证实了这一点,因此选择美食类纪录片是使得该片取得商业成功的第一步。但在《舌尖上的中国》推出之后,各电视台和制作单位争先进行模仿,使得美食类纪录片市场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如何打破这样混乱的局面,使自己的纪录片脱颖而出,成为创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在今天,也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更能对童年及包含童年情结的成人发生引诱。”③这样一种带有叛逆因子的烹调方式,使人们无法经受这样的诱惑。烧烤主题便是王海龙和陈英杰在北京簋街的一家烧烤摊上定下来的,纵观中国在此之前没有一部专门讲述烧烤的纪录片。
市场的商业导向和独特的烧烤主题,使得《人生一串》在题材上就比一味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占得了先机。但题材选择的成功只是纪录片成功的第一步,紧随其后的是对创作团队的创作理念的考验。
二、创作理念:烟火味和市井气并重
受市场调控的影响,“进入了新的世纪,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在美学上向精英纪录片的人文思考性和大众纪录片的平民角度靠拢”④,一味讲究纪录片的客观与再现已经不能被当下的市场所接受。大众纪录片的平民视角给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契机,而烧烤这一主流又非主流的文化被日渐多元化的纪录片市场所接受。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⑤因此烧烤这一街头美食所携带的烟火味和市井气便成为了该片最为核心的创作理念。而片头的“没有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和“拍摄团队早早定好了地点选择标准:它要有烟火气,食物要给人们带去食欲的满足和快乐,要能引起观众共鸣。六个导演组横跨27个省份光顾了500多家烧烤摊,最后选出30个烧烤摊”⑥,便是烟火气在创作理念中的最好展现。
作为一种平民美食,烧烤具有的市井气息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对纪录片纪实功能的最好体现。“《人生一串》中,阴冷潮湿的陋巷,穿着睡衣、不顾形象大快朵颐的小姑娘,随意摆放的酒瓶,墙壁上随意粘贴着的各种小广告……这些并不那么美的场景都被镜头捕捉下来。”⑦舍弃精心设计的镜头美感,真实还原烧烤摊上的市井风貌,这样写实的画面更易使观众产生心理的共鸣。
无论是拒绝摆拍的态度还是对小摊和食客进食的真实还原,以及保留具有烧烤气质的粗粝画面,都表现出了创作者对烧烤中烟火气和市井气的充分理解。而通过该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市井气和烟火味不仅仅停留在创作理念中,更在创作内容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内容创作:风格凸显和精雕细琢
“所谓角度,主要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总视点……选择独特的最佳视点则可以更加艺术地表现社会风貌、时代气息、生活氛围和人物心态。”⑧市井化和烟火气是创作者想透过该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而怎样将这样的想法呈现出来就是下一步所要做的事了。而一个合适的视点便能顺利地将这些理念具象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第三者视角:说书般的配音和诙谐幽默的解说词
从该片的解说词我们可以看出,该片采用了第三者的视角来对内容进行叙述。这样一个选择在纪录片中极为常见,如何让其变得不普通?《人生一串》给出的答案便隐藏在解说词文案和配音上。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对于这句本身就充满调侃意味的旁白,慵懒沙哑的嗓音似乎比清澈通透的嗓音更加合适。而说书是一种极具民间气息的艺术,该片利用说书般的调侃语调,不仅使得该片整体显得更加接地气,同时给该片增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味道。无论是调侃式的解说词还是与之搭配的说书般的配音,都充分展现出市井生活中的诙谐幽默。
(二)独具特色的人物:平凡生活中的市井“传奇”
正如张道同在《论纪录片的故事性》所说:“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它也不是自我抒发的纳瑞斯,而是给人看的艺术品,也需要研究观众的心理结构,对故事性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两样,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欲求。”⑨人们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好感,因此观众更愿意选择故事性强的纪录片。人物对叙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该片之所以受到观众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塑造烧烤江湖中的“传奇人物”。
在第四集《牙的抗议》里,阿宋的烧烤店可谓是独树一帜,整个店充满着怀旧气质,再加上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歌曲串烧,给人一种别样的体验。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将海肠这一烟台常见的烧烤品种烤到出神入化地步的可爱胖子老板,曾经是一个有着疯狂音乐梦想的清秀少年,这样巨大的反差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人物的特点得以凸显出来。
无论是“玉面书生、江湖狠角色”赵琳,还是“暗黑女王”萍姐,抑或是“西北刀客”宝子,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观众在享受烧烤视觉盛宴的同时满足了内心对故事的心理欲求。
(三)细节把控:满足口腹欲的制胜法宝
“影视艺术被称为‘微相艺术’,就是因为影视艺术可以运用特写镜头,细微地表现被摄物的细节特征,将生活中不常见的视觉感受带给观众,引起情感的变化和共鸣。”⑩而《人生一串》也是借助细节的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觉感受。
在《人生一串》中,除了对食物的大量特写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对食客嘴部动作的特写。证明某类食物是美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大量的食客喜欢吃它。而观看食客们不断咀嚼的嘴,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一种代偿性满足,食客不断咀嚼的嘴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使观众对该美食的香和味产生了联想。《人生一串》通过表现嘴部细节,更加全面地调动起了观众的口腹之欲,使得观众的口水为它流了一地。
无论是从视角选取还是人物设置,以及对于细节方面的处理,《人生一串》都紧密围绕着“烟火气”和“市井味”展开,在展现原生态的同时又以调侃式的解说词将美食、“市井英雄”串联在一起,再加上嘴部特写的反复运用,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获得一众“吃货”的好评。
四、播出平台:新媒体风向与弹幕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已经晋升为中国纪录片第三大市场主体。”⑪可见,新媒体在纪录片市场有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之态势。
伴随着互联网的播放平台而来的是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的受众群体,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文化见解,喜好新奇的事物,并且乐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能够获得他们的青睐,那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便取得了成功。
该片能在B站获得好评也绝非偶然。《我在博物馆修文物》在电视台上播出后反响平平,而在B站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与《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拥有独特的叙述方式,诙谐的语言,不一样的视角,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的《人生一串》,必然会取得成功。
使该片在B站一举获得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关键的原因。首先,B站是做弹幕网站起家的,较为“深厚”的弹幕文化为该平台培养了不少段子手。在解说词中出现“军哥还有另外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时出现“我不需要你疼爱”的弹幕,不仅营造了轻松欢快的集体观影的气氛,同时也给予网友极大的创作空间,满足了当下年轻人渴望表现自我的欲望。其次,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它们可以通过庞大的数据分析出目标群体的喜好,而B站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独特的内容和新颖的视角以及优良的品质是当下年轻人选择该片的原因所在。最后,B站作为新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度。曾经的鬼畜视频让B站进入大众视野,而深谙弹幕文化和年轻观众心理的B站在免广告和强互动下收获一大批忠实用户。B站中的“御宅”用户都是网络“重度患者”,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在2018年夏天《人生一串》的推荐和评论频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之上。
《人生一串》成功的必然性便在于基于市场化的题材选择、题材导向下的理念提取、理念导向下的风格打造、风格使然下的平台选择。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人生一串》的成功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纪录片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蒋宁平.理念、题材与手法——十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三点审视[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2):56.
②王鹏飞.纪录片题材选择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3:11.
③百度百科[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3%A7%E7%83%A4/591602?fr=aladdin.
④王燕清.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22.
⑤常启云,肖邓华.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J].新闻世界,2009(6):61.
⑥⑦龚卫锋,朱佩雯.人气味烟火气成就《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火了[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8/0807/c14677-30213040.html.
⑧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⑨张道同.论纪录片的故事性[J].中国电视,2000(7).
⑩程文英.细节的魅力——谈《舌尖上的中国》的细节描写[J].青年记者,2012(23):40.
⑪搜狐网.《人生一串》成为爆款,纪录片如何在B站“发酵”[EB/OL].
http://www.sohu.com/a/243770037_5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