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评论节目怎么做
2018-04-01刘虓
□刘虓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综合运用电视的表现手段对特定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较为详细而全面的报道,同时由评论者对前面的报道做出详细的解析、未知的预测或者新闻价值的判断等,由主观评论引导的一种报道新闻的节目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电视媒介相融合的产物。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评论式,即对于单条新闻、单一事件进行点评;二是述评式,也就是夹叙夹议,围绕一个主题,新闻短片与评论交替出现,循序渐进呈现观点;三是访谈式,邀请嘉宾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进行问答。
二、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反应速度慢,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新闻的立身之本,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媒体的新闻评论节目因为生产力制约等因素,导致准备周期长,严重影响节目的时效性。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受众更加在意对于事件的评析,新媒体也把即时评论功能作为与传统媒体竞争的重要“法宝”,引导受众通过手机APP等更为便捷的方式来表达观点。
(二)受众参与度低,观点单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键在于一个“评”字,观点是否鲜明,是否有深度和特点,直接影响栏目的传播效果。当前的新闻评论节目,嘉宾的评论往往不够深入彻底,观点表达上难以让人眼前一亮,进而影响栏目吸引力。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嘉宾对于新闻事件本身一知半解,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则是制作单位担心因为不当评论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是对栏目品质及收视率产生冲击,因此在评论内容设置上进行了限制,导致观点变得中庸。其实在节目中,评论员应当详细了解新闻的发生背景及来龙去脉,然后在充分理解和提炼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使受众能够通过新闻评论对事件有正确而又全面的认知,发挥新闻评论的引导作用。
(三)形式刻板,收视效果不佳
因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体量较大,往往一期节目只围绕一个事件进行论述,因此在呈现效果上较为“笨重”,在节奏感和信息量上都无法与动态新闻节目相比。而且在互动性上也颇为欠缺,大多体现为一个主持人与一个评论嘉宾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偶尔配有短片进行穿插,表达方式颇为“机械”。也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不佳,与动态新闻节目相去甚远,导致电视新闻评论的体量急剧萎缩,除了央视和部分省级卫视以外,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寥寥无几。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新趋势
(一)更加注重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简便和快捷。在开放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事件的评析和补充成为争取受众的重要手段,因此即时评论功能成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的优势之一。例如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的直播过程中,网友可以通过“弹幕”来实时表达观点。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等新闻客户端,推送新闻的速度极快,利用UGC的新闻评论模式,获取大量用户的自主评论,并且有价值、有思想、认可度高的评论会被用户自发“置顶”,可见在融媒体环境下,用户对评论的自由度、交互性、即时性都要更加看重。
(二)更加突出新闻评论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性
传播学将“话语”分为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主流话语,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在“话语”的关注点上各有千秋,随着网络草根评论员水平的提升,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也在朝着精英话语倾斜。虽然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发表观点更加自由,尺度更加宽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偏激、混乱的话语,甚至引发谣言。因此需要电视新闻评论疏导网络民意,营造积极、健康的公共话语空间。一方面是要加强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对评论内容加以收集,通过关键词的抓取,分析出受众关注度最高的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我们自身的评论方向。
(三)更加重视评论观点的多元性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几乎都开设了“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从大屏到小屏,让多屏观看、实时互动成为可能。同时“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也为受众提供了表达空间,一方面鼓励受众发表观点,并与栏目组加强互动;另一方面网民的关注视角、评论语态等也为栏目的评论方式提供了借鉴,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接地气、通人气,成为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主流话语的交流平台。
四、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时效性,突出深度和分析
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换,新闻时效性始终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对于电视评论节目,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想要抢抓时效,就要对一些预知性新闻、各类活动节日节点等进行预判,并且提前准备和采访,然后在事件发生的当天补充动态消息,就能做出时效性强又富有深度、观点鲜明的节目。
以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设的新闻评论节目《无锡新视评》为例,作为一个20分钟的评论节目,要在短期成片,的确不易,但热点事件的抢发已经成为栏目的常态制度。例如“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这一选题,栏目组将这一主题分解成三个相互递进的分论点,围绕每一个分论点进行前期采访和评论搜集,并制作成短片,盛会当天再加以最新的会场内外概况,形成舆论的聚合效应,增加节目的传播效果。
(二)声画结合提高电视可看度,呈现多元观点
电视评论节目要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就要在提高可看度上多下功夫。尤其当前的新闻评论节目,同样承担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宣传任务,如何把刻板的内容变生动,考验着栏目组的功力。以浙江卫视的《今日评说》为例,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列评论时,采用了声画结合的方式,先后运用FLASH歌曲的片段“等咱有钱了”,反映人们内心对骄奢淫逸的欲望,之后对一个“富翁因骄奢淫逸沦为乞丐”的新闻进行了评说,评说同时,采用了“劳动最光荣”的儿歌及动画视频,引申出鲜明的主题。
在呈现多元观点上,无锡电视台的《无锡新视评》也做了很多尝试。栏目组每天围绕节目题材,在本土网络论坛“东林论坛”发布话题帖,引导网友展开讨论,借此搜集报道线索和网友观点。由于演播室大屏可以整合图片背景、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栏目组把东林网友、场外评论员的观点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在大屏上,纳入到节目中,引发线上线下一起关注,同频共振。
(三)强化议程设置,加强舆论引导力
美国学者麦思韦尔·麦考姆斯与唐纳德·肖在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使某些议题让公众感到显著和重要,从而加以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决定公众怎么想,但能决定公众想什么。因此媒体强化报道的题材与事件,总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提升舆论引导力上的重要担当。
以无锡电视台的《无锡新视评》为例,关注了阳光扶贫、道桥建设这样的政务题材,也有垃圾分类、旧房加“梯”、集中供暖、区域斑马线等民生小话题。为了适应新的宣传形势和要求,栏目组适时推出“系列评论”,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特别策划“创新锡引力”,采用短视频+评论的表现方式。其中短视频突出故事表达和画面剪辑,增强了主旋律题材的可看性。评论部分邀请专家围绕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特点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点评,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结语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随着人们对观点表达的渴望、对舆论引导的重视,电视新闻评论又一次走进受众的视野。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提高电视可看度,丰富多元观点和表达渠道,成为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主阵地。只要不忘初心,创新不止,电视新闻评论就一定能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