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2018-04-01
发明与创新 2018年29期
新闻事件: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不久前发表声明,直言自己六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错误,并表示“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真理,而掌握真理没有“一站式”解决方案,需在试错、纠错、再试错、再纠错的许多努力中前行。只要敢于正视,错误就变成走向正确的可能;如果掩耳盗铃、闭目塞听,正确也可能成为前进的藩篱。尤其是知名学者或掌握学术话语权者,如果文过饰非,不仅无益于学科发展,且会阻碍青年学者的成长。对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而言,不论自己发现的错误,还是别人指出的错误,都会认真严肃对待,并将其当成前进的机会。
但也应看到,或为捍卫既得利益,或为维护“江湖地位”,或抱侥幸心理,当错误被发现时,不少学者选择了沉默,像裘先生这样公开、直接承认错误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裘先生的“错误”和新史料的发现有关。在某些学者那里,恐怕早就心安理得地归为了“客观条件所限”。因此,裘先生勇于认错的态度更值得珍视和倡导。
而这又离不开容错的社会氛围和科研机制。这些年,社会容错氛围有所提升,如面对火箭发射遇到异常的情况,大家也能够幽默地自嘲“想给中国航天一个安慰真不容易”。这种转变令人欣慰,但相较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而言,这些“软件升级”仍显不够。我们还期盼更加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来解除束缚。面对探索未知中的失误给予宽容,才能有更多创新者放下心理包袱,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涌流。(据《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