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对中原地区传统建筑民俗的影响
2018-04-01李长林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李长林 中原工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原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人们来往日益频繁,有些商人长期居住在中国,东西方交流日益增多,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也逐步产生,“丝绸之路”在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融合上。例如,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郑州北大清真寺、郑州城隍庙、开封铁塔、相国寺、朱仙镇清真寺、河南修道院、周口沈丘清真寺、山陕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武陟嘉应观,最能体现丝绸之路对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影响
一、佛教的影响:全面深刻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进人中国,汉魏时期的民众认为,佛是来自西方的神仙,“仙人好楼居”,所以作为佛标志的塔,一进入中土,就与楼阁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场合,所谓塔不过是一个汉地的楼阁加上与率堵坡有关的刹和相关装饰而成,因其中国化的檐部处理,较为自然地与汉地的既存环境结合在一起。
佛教建筑与佛教一样,在其初人中土阶段,例如作为佛教寺院的标识性的元素——塔的建造,对于帝王独尊的都城空间秩序,是一个难以容忍的异质元素。佛教寺院的建筑型制是以塔为核心的十字对称式的塔院式格局,而中国古代建筑是以中轴线为枢纽,两侧尽可能对称布局,并且主要是平铺展开的、以充分展示宫殿为中心的皇权秩序系统。
但是,对于汉魏时的中国古人来说,这种格局冲击主导秩序系统,必须进行新的整合,尽可能地减轻寺塔对原有秩序的干扰。在“宫室本位”的背景下,加上“舍宅为寺”的推助,本来作为寺院主体的,逐渐地让位于殿堂,从中轴线上退了出来。在后来的寺院建造时,人们逐渐地将其置于别院,成为偏离中轴的部分,或者缩小塔的体量,使之成为殿堂的陪饰,从而保证已经习惯的建筑群沿中轴承平展开的格局,可见中国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维持自身结构完整性的倾向。
当然,佛教的进入,也给中土带来了新的建筑类型和新的建筑装饰,并且激励了本土的宗教建筑的发展,促使人们用新的观念去面对石、砖这些本来没有在正统居住建筑上得到充分使用的建筑材料。同时,佛教在启发人们对自然山林的关切上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此之外,也许更重要的是,在吸收和整合佛教带来的那些异质因素的过程中,中国古人会更加明确地把握已经形成了的建筑传统和建筑特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营造取向。
佛教不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佛教的传人给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佛经故事、狮子以及宝塔、香炉、法轮、木鱼、华盖、璎珞等法器都成了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
在传统建筑中,佛教文化中的许多造型也经常出现其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如常见的盘长纹样、“卍”字符号、八吉祥造型等。中国没有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传统建筑开始出现各种狮子形象,有石狮、木狮、蹲狮、倒趴狮、大狮、小狮,真是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尤其是主体建筑物前无论是官府衙门、寺庙庭院还是家府门第都会摆设这些狮子,成为驱恶辟邪之物。
宝莲,藏语称“白玛”,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浊世,无所污染”之义,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即站在莲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释迦牟尼佛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他的手“开敷如莲花”,故藏传佛教的壁画、唐卡上,释迦牟尼佛的掌心均画成玫瑰红色。佛教赞叹莲花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视为吉祥物,这种对莲花的崇尚,体现在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美的象征。自南北朝开始,莲花纹饰便被大量运用在了建筑装饰艺术中。
二、伊斯兰教影响:区域性强
中国清真寺建筑始于唐代,普遍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高峰期。中国清真寺建筑基本形制主要有两种,阿拉伯式和中国殿堂式。伊斯兰教进入中国,也走了与佛教境遇同样的“中国化”道路,表现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中国式清真寺的殿堂建筑风格。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初期,清真寺建筑几乎全是“阿拉伯式”,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建筑风格,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等民族地区,形成了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独特风格。
中原地区的清真寺建筑,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是最早建于宋元,明清以来居多。例如开封朱仙镇清真寺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明清多次重修,周口沈丘清真古寺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明清后多次重修,郑州北大清真寺建于元末明初,清朝时期经历五次大修,洛阳东关清真寺建于1822年。
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在此时完全形成的,体现出以木结构殿堂楼阁为主体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风格。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不仅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和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建筑主体,还新出现了讲经堂、拱北(即教主的陵墓)等建筑。甚至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和尖塔式砖砌邦克楼的,在汉地清真寺建筑也为中国传统木结构楼阁式塔和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中国清真寺建筑除体现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规制,如大礼拜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圣龛、宣教台,遵守不设偶像、崇敬西方、不用动物图案装饰等基本教义要求外,在建筑文化上,融合中国建筑元素,创造出建筑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世界著名宗教中只有中国佛教和道教是属于“偶像崇拜”的宗教,是不知其教义,只要能“诚心”或“养性”就可以得成“正果”和得道“成仙”的。而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是“教义崇拜”或者说“经典崇拜”,是不能“自性成佛”或“得道列仙”的。因此,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独一无二的,能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真主是无形象、无方所的,因此不作偶像崇拜。故仅在西壁的后窟殿内设立装饰精美的圣龛。
但是在与中国建筑的结合中,伊斯兰建筑还是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装饰习惯,例如几乎所有的清真寺的屋顶都有鸱吻、龙尾和五脊六兽,雕塑和彩画中二龙戏珠、盘龙赑屃、四灵瓦当随处可见。植物装饰不但有梅兰竹菊等中原传统花卉,佛教中的莲花也经常出现在抱鼓石、柱础和栏杆上。
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包括礼拜殿、庭院、凹壁、讲坛、宣礼塔、拱顶、券门和水房。礼拜殿和水房是清真寺建筑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伊斯兰建筑常常布置成四合院形式,喜欢使用多种多样的拱券结构:马蹄形、火焰式、尖券、三圆心式等等。室内外的墙面上布满了各式精没的装饰花纹:有用砖石雕成的;有用彩色玻璃砖拼成的;有用灰浆塑成的。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以其宗教特色,强烈地体现着自己的建筑形式文化。
三、基督教影响:较弱零碎
北宋时期,一支犹太部落来到开封,并经中国皇帝的敕令在这个城市定居了下来,而寻找这群与西方世界长时期断绝了联系的神秘犹太人,便成为明末基督教传教士前来开封的原因。1608年,耶稣会神父将天主教传入开封并建立教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政府为解脱李自成起义军对开封的围困,掘开了黄河,天主教堂与神父及十余名教徒葬身鱼腹。
清朝初期,由于认为基督教对中国礼仪不尊重,1720年康熙皇帝将其禁止,随之转入地下。道光二十二年(1842)罗马教廷派法国传教士安西满(安巴都)到南阳靳岗筹划天主教河南教区的活动。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靳岗为“总堂”的河南天主教区正式成立,但是河南民众难以忍受战争失败而带来的民族屈辱感,反洋教情绪甚为强烈,清政府官员也不敢贸然允许传教士建立教堂。同治六年(1867),经清朝总理衙门批准,靳岗开始建立天主教堂,1905 意大利神父潭维新经清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在开封市袁坑沿街购买民宅,建为教堂,1919年又建成理事厅教堂。
传教初期,由于没有熟悉西方建筑型式和技术的工匠,所以多是租借民房,上插十字架以示区别。随着宗教势力的扩大,西方古典教堂开始出现。
南阳靳岗天主教堂,早期即是租借3 间民房进行传教活动的,后来发展为自成一体、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并筑有寨墙、炮楼、护寨河等。其主要建筑大经堂,采用古罗马型制,巴雪利卡平面(矩形),端部两侧各有耳房作为更衣室;立面由台基、扶壁柱和圆拱门窗、三角山花等三段构成,是罗马风与古罗马型制的混合产物;因材料所限使用木屋架承重,但天棚用木筋竹网做成拱顶,结构与形式已经分离,这与石器时代的古罗马结构与形式的一致已大相径庭。
开封理事厅街天主教堂,则属西欧哥特与意大利哥特的混合体。在主立面中有明显的表现:设有钟楼,门窗使用尖券扶壁柱、硬山式墙面。室内墙面分段处理,下为单券,上为双券,侧廊与中斤高差很小,次空间对主空间的衬托不够,向上感不强,是意大利哥特式的特点。曲折的传教过程使教士们认识到要想发展教徒必须得到传教地民众的认同,而与当地民俗建筑相一致的建筑形式,是使人消除陌生感的重要因素。
位于开封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天主教开封教区主教谭维新创建。主入口的门楼为中式牌坊风格,如果不是耸立在顶端的一尊十字架,观者甚至觉得这是一处当地士绅的深宅大院。下层设拱门做入口,两侧开传达室,上方为筒瓦屋顶,二层做山墙,略作弧形,两侧略低,形成阶梯状,白色的墙面中央刻着修道院的名字,周围用中国传统的藤蔓植物石雕装饰,栩栩如生,烘托出一种吉祥如意的气息。庭院内曾经种植着石榴、榕花、松柏、无花果等树木。上下二层均为内廊式布局,楼梯设在四角。连廊以中式风格的立柱支撑,底层为水泥柱,上层为木柱,柱式顶端两侧均做祥云图案的装饰,建筑细部的雕工十分精致。二层的木柱刷红漆,为中国传统宫廷样式,不过现如今早已是斑斑驳驳。一二层之间出檐,同样是覆盖了筒瓦。
总修院整个设计为中西合璧型,即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在总体布局上,总修院采用了欧洲修道院常用的内院围廊式,这和中国传统院落内向四合的布局形式颇为一致。对外封闭,对内开敞,这是修道院建筑的主要特征。从外面看都是高墙大院,而内部却又是绿树花草、天空小鸟的自在沉静。在内省的院落空间风格方面,中西具有了互通的渠道。修道院作为内省静修之地,在平面上对外由高墙隔开,对内的庭院却是单纯而敞阔,以达到内向自省的空间效果。
1937年修建的武陟县乔庙天主教堂,更是几种风格的揉合。教堂为巴雪利卡式,钟楼与主体脱离属罗马风时期做法。而钟楼的六角形平面、仿木结构的砖砌腰檐、六角攒尖顶等全然是中式砖塔与木塔的揉合,塔上的拱窗又带点罗马情调。其神父楼简洁的立面处理,罗马式的门厅,则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向现代化风格的过渡。可以说集“古今中外”之大成
传统与传入的宗教建筑有一共同特点,即吃、住、朝(礼)拜等场所一应俱全,有的还附设学校、医院等,可以相对独立于外部世界,以使形成“清静地”。
河南教堂采用这种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因素,一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雄伟庄严优美协调,深为叹服;二是因当时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的宣传,他认为要使天主教能在中国发展就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他提倡教堂要建成中国式的,圣像也应绘制具有中国艺术特色。所以,这里的建筑外形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所建造的模式,只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原因而略为简化。总修院建筑南北对称,造型庄重大方,气势宏大,装饰细腻精巧,色调素雅,做工考究,是我国一组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