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网络热词现象分析
2018-04-01张建秋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张建秋(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网络热词现象是近几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网络语言现象,其所蕴含的意义被人们普遍了解和接受,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人们常用的网络热词包括“老司机”“打call”“洪荒之力”等。随着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其使用范围和传播效果都十分显著。网络热词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网络热词的特点
1.网络热词具有的象征性表达。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网络热词也不例外。十大热词之一的“老司机”就是象征符号的典型代表,“老司机”本意为年龄较大的司机,但在网络文化中“老司机”意为行业老手,对各种规则、内容以及技术经验老道的人,带有贬义。在网络文化的视阈下,一些词汇的传统含义发生了变化,突显出了网络热词的象征性。
2.网络热词的娱乐性表达。在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网络空间,网民的娱乐精神大大凸显出来。网友通过娱乐化的网络热词表达嬉笑怒骂的情绪。例如本意用来调侃假酒的 “我可能喝了假酒”,爆红网络后有了一系列吐槽,如“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等。
3.网络热词具有精简性。网络热词用词语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网络热词将目标本身内容所涵盖的信息进行浓缩提炼,承载信息的同时又方便受众获取和记忆。例如“细思恐极”,意为仔细想想,觉得恐怖到了极点。这一热词用短短的四个字来形容人的恐惧心情,很好地营造出一种迟缓加混乱的效果。
4.网络热词具有传播速度快和周期短的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促进了网络热词的迅速走红,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热词传播周期的短暂性。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进行长期的关注和追捧,网友往往会追随最新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导致网络热词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二、网络热词的网络文化传播功能
网络信息更新飞速、规模海量,网络热词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于网络空间里,除了它具有区别于传统话语的独特之处外,还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可以满足受众特定的使用需求。
(1)创新网络文化表达形式
网络热词中的仿拟修辞手法具有开放性和娱乐性,网友根据现有的言语形式仿造类似的词语、语句和篇章,集可读性、趣味性、新时性、嘲讽性于一体,以通俗、幽默、娱乐的形式供网友们共同交流,表达情绪。例如“ju 言ju 语”,这种形式来源于动画片《小猪佩奇》,一般文字的读音发生变化,用类似的音调代替,一般用来娱乐搞笑。
(2)促进交流沟通
文化本质上属于观念形态,网络文化也不例外,网络文化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而网络热词就是网络文化载体的一种。网络热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网友在使用网络热词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着网络文化。同时,网络热词的“亲切”表达使人们在网络建立的虚拟关系上变得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变得不那么突兀。
(3)满足文化需求
网友创造并使用网络热词也是对自身文化需求的一种满足。网络热词的话语表达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既定的符号排列模型,通过网民个性化的改造、置换而创造成为具有崭新象征意义的信息。网民通过网络热词夸张、犀利、讽刺等外在形式来突显个性,塑造自我形象,吸引他人的注意,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同。
三、网络热词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发展。维护维护语言的特有规范和纯洁性,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延续与发展。有学者认为,现在流行的一些网络热词格调粗鲁,忽视了语言规范,甚至担心人们的网络用语习惯会冲击正规语言秩序,影响社会语言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网络热词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热词丰富了网络文化,创造了新的网络文化形式,为网络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正如前文所述,网络热词具有象征性、娱乐性、精简性和更新快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承载着网络文化的词语走向了更大的传播范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播文化。如今,有些新闻媒体也在使用网络热词,例如《人民日报》曾发文在头版头条使用“给力”一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说明网络热词已经突破了互联网的空间限制,日益蔓延进我们的现实世界,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网络热词的传播凸显当代人们复杂多重内心世界,现如今网络上无厘头恶搞的网络热词增多,网民极易将偏激、极端的情绪夹杂在网络热词中进行传播扩散,显示出当今青年一代玩世不恭的心态。公众对网络热词的不恰当使用,甚至是滥用,很有可能会造成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破坏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