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信仰的博弈
——评《可可西里》主题表达
2018-04-01徐文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徐文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人与生存、人与自然、人与信仰的之间的博弈的纪实性电影。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无人区、中国第一无人区。影片《可可西里》采用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通过记者这个第三者客观、冷静的记录事实,加上艺术化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它采用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只是为了更加冷静而客观地复现历史,使观众成为一个客观的“闯入者”,随着影像而进入声画背后那个真实存在着地世界。自然地美丽与人为的血腥构成一幅冷酷的画面,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影片中最震撼的地方,生存与信仰的复杂交至。
一:一切为了生存
市场对藏羚羊绒的需求,促使一批盗猎分子冒着生命的危险,展开对藏羚羊的血腥残杀。影片开头,保护队员看着被枪杀的藏羚羊在地上抽搐时,悲痛不已,盗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杀害这种美丽的动物,作为观众的我们,内心也充满了愤怒,接下来便展开对藏羚羊的保护,一个简单而伟大的信念支撑的他们,让藏羚羊活下去。然而,摆在“野牦牛”队员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影片中安排的两件事。第一件,队员在追捕盗猎者过程中抓到了剥藏羚羊皮的马占林一伙人,马占林为了生存,走进这个被死亡笼罩的地方,剥一张皮赚5 元钱,他的逻辑很简单,剥更多的皮子赚得更多,这就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平民的真实想法,愚昧而无法,我们无法用道德的标准去谴责他,如果是我们自己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我们或许跟他做出同样的选择,这就是真实的人性。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队员的肺气肿发作了,马占林提出让做过医生的儿子为队员治疗,日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同意了,因为这是拯救自己队员的唯一的办法。在残酷的环境下,对立的双方不得已站在一起共同对抗大自然。然而,人性在现实面前遭遇着痛苦的抉择,日泰的儿子救了队员一名,日泰却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带着马占林一帮人前行,不仅耽误行进速度,食物也不够用,是坚持还是放弃?最终,日泰决定放弃马占林,让他们自己走出可可西里,在特殊的生存条件下,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做出的艰难选择。
第二个情节,为了拯救患病队员,日泰决定让刘栋卖羊皮子。“野牦牛”队员的职责是保护藏羚羊,此时他们却做着跟盗猎者一样的事情。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中,可可西里对盗猎分子、保护者一视同仁,任何人都要接受他的严酷考验,或生或死。要想在可可西里生存下去,战胜盗猎分子,日泰不得已这样做。
二: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我们从大自然中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一味索取导致的是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一方面,盗猎者通过捕杀藏羚羊,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是对大自然的依赖;另一方面,当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时,他们也丧失了收入来源。藏羚羊的生命也应得到尊重与保护,对于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它给予我们生存的环境,然而,却得到人类的肆意践踏和破坏,如果任由发展下去,无疑是自取灭亡。导演似乎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于队员们而言,要想抓到盗猎者,首先要克服荒漠、风雪、高原反应等恶劣环境,因为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如果你不够强大,只有被淘汰出局。当刘栋把病员送到医院后,在回去的路上不慎掉入流沙,长镜头记录了他被流沙吞噬的全过程,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样被无情的吞没,一阵风沙吹过,大自然恢复了平静。留给观众的是思考与追问,人在可可西里是渺小的,它不会同情任何人。另一边,等待刘栋归来的三名队员也面临着死亡,风雪一旦来临,他们将迷失方向,最终留在这片荒漠中。就这样,三个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展开自救,最终逃出了可可西里。同样,对于破坏大自然的盗猎者他们也到了应有的惩罚,像马占林等剥皮子的人他们无疑死在了可可西里这片“无人区”。而藏羚羊的牺牲,满足了人类贪婪的欲望,拯救了病员的性命,同时,它也迎来了这片土地的守卫者。
三:人与信仰
影片中的“野牦牛”队员放弃平静的生活,自发组织起来对抗盗猎分子,维护生态平衡,主要源自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穿透可可西里,穿透藏区,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藏族信奉佛教,片中通过几个细节处理,把这种信仰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影片开始,来自北京的记者下了车,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僧侣,手持佛珠,念着经文,导演带领我们进入下一个场景,我们才知道这是一种祈祷。一群僧侣为日泰诵读经文,超度亡灵,这就是藏区有名的天葬。在藏族文化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轮回,天葬是最干净的终结方式。在藏区文化中,他们认为秃鹫是神灵的化身,最后的身体是对神灵的一点供奉,秃鹫会带那些虔诚、善良的人去另一个世界,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无法得到超度。影片中的每一名队员都是虔诚的信徒,当他们在卓乃湖发现藏羚羊的尸首时,他们把藏羚羊的尸骨堆在一起,点燃火把,开始围着它们诵经、祈祷,在他们眼中,任何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不可以杀害,这种保护意识深植藏区。
正是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了队员希望与支撑。当队员们达到不冻泉保护站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物质生活嫉妒贫乏,但是队员们却载歌载舞,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当阿旺送别队员们时,导演用一个大全景来展现,他的背后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雪山,阿旺在画面中看似很渺小,却值得我们尊敬,为了保护藏羚羊,他选择这种类似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挑战人类的极限,用他的信仰维护生命的尊严。他们不图名利持续与盗猎分子做着顽强斗争,很多队员倒在了可可西里,但是,他们不畏死亡,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盗猎分子赶出这片纯净的土地。影片中,队员与盗猎分子的两次交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第一次,日泰在湖面上发现疑似盗猎分子团伙时,队员们脱下裤子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此时以长镜头为主,此时的队员就像猎人抓到了猎物,对于他们而言,这一天等的太久,压抑的太多,尽管脚下冰冷的河水十分刺骨,但是他们的顽强的意志力让我们感到敬畏。第二次,经过千辛万苦,势单力薄的日泰终于追上了盗猎分子头目,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盗猎者,日泰的结局早已注定。信仰是一种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前行。在生与死的博弈中,穿透人心的力量来自人对尊严和信仰的维护。
总结
《可可西里》用纪实美学的手法,将人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作出的对抗与努力,客观而冷静的展现给观众,使人真切的了解到另一个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为了保护大自然,他们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队员们坚守信仰和生命的尊严的力量,反思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