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纪录电影创作浅谈
——探究《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创作

2018-04-01赵祎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100088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纪录延安中国共产党

赵祎(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 100088)

经过几年的酝酿努力,文献纪录电影《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终于制作完成,在我们的心里充斥着满满的自豪之情。我们自豪作为文献纪录电影人,能在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走近延安,追随前辈足迹,用自己的作品向党的生日献礼,向电影前辈致敬。

透过这部电影的创作,我们运用并总结文献纪录电影的创作规律。

1 创作背景探究

1.1 文献纪录电影的创作通常会结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关键时机予以筹备、制作以及推出。结合本片,有如下考虑。

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纪念日。九十五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甩掉了“东亚病夫”、“劣等民族”的耻辱帽子,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逐步走向伟大复兴。历史这位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

从1936年到1948年,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的历史性转变;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自身建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正因为如此,延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被称为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1.2 文献纪录电影的创作,不仅是电影人独自完成的工作,与党史文献专家的协作,对历史的梳理,是必要的工作手段和途径,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走近延安,追随前辈的足迹,我们有着深深的感悟:延安十三年,确实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1935年党中央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48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党中央对延安的发现是中国共产党希望之光的发现,充满着历史的偶然和必然的传奇色彩。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不仅有力回答了“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质问,而且最终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高举全民族抗战的大旗,建立和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全面抗战路线……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斗争有理、有利、有节,驾驭了复杂的政治局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握中国革命规律与未来发展走向,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走近延安,追随前辈的足迹,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许许多多立党之基从这里起源。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以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为目标,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在延安,曾“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党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十七所院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方针,造就成千成万的生力军……

在延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会议确立了党的文艺政策的基本方针……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走近延安,追随前辈的足迹,我们理清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

在延安,领袖和战士是一样的,毛泽东也只有一条棉裤穿,洗后只能盖着棉被在炕上读书。“共产党人不能为己谋私,一丝一毫也不能多占!”……

在延安,全身有九十多处伤疤、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璧因贪污被判处死刑;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干部,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命案被依法枪决……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并实施了“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三三制”民主政治得民心、顺民意……

毛泽东曾说延安有“十个没有”,即没有贪官、没有土豪、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萎靡不振、没有摩擦饭、没有国难财。这与国民党重庆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1940年访问重庆和延安,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规格悬殊的宴请,使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这就是延安,当年那个令无数有志青年神往的延安;今天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的延安。延安十三年,发生着许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感人故事,为纪录片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无穷的灵感。

1.3 对珍贵历史素材的梳理、臻选、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必备的过程,珍贵的历史史料是文献纪录电影的亮点,也是文献纪录电影的价值所在,真实的宝贵的历史镜头,真实的记录下当时的历史、人物,是活动的文献资料。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的前身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从1938年开始,延安电影团克服种种困难,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南泥湾》《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白求恩》《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片。不仅是延安电影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新影人都曾经踏上过延安这片热土,去挖掘、展现延安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素材。

前辈留存的珍贵的延安历史资料,让我们深深地被那片热土吸引。于是,我们追随前辈的足迹,去探寻延安,去展现八十年前的延安。

2 创作思路解析

2.1 创作一部文献纪录电影,对影片本身的定位是创作者考虑的重点。这是一部什么片子?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真实地呈现一个历史的亮点,一个时代经验的凝结,一个切合当今现实矛盾的警策、思考和灵魂的叩问。

习近平深情地说,他难忘在延安锻炼的那一段日子。人虽然离开了,但心永远留在这块黄土地上。他清醒地提出,我们党依然要警惕“周期率”的恶性循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脱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信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要严格执行党纪国法,对“老虎”、“苍蝇”严惩不贷。

今日中国面临世界风云复杂而险恶的挑战,我们必须依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战而胜之,像当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一样,转战陕北“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

唯有不忘初心,坚定理想,砥砺前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

2.2 文献纪录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符合时代需求的表达,一部片子要表达的是什么?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文献纪录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时空。 “人民至上”成为这部关于延安的文献纪录电影的一个贯穿主旨和重要主题。

从这个题旨出发,就明晰了一条历史脉络:1936年万里长征在延安落脚,正是党和军队与陕北人民的大汇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持久战,是为民族兴亡、人民生存而进行一场伟大的神圣之战;延安成立的边区政府,法治廉政,公平民主,是人民政权正式建立之前的一个重要实践;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自力更生,实事求是,整顿党的作风,保证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则皆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

“人民至上”既是延安魂的历史彰显,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2.3 一部文献纪录电影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部片子的艺术风格是怎么定位的?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在影像艺术上的朴素、真淳、简洁、纯净,恰是这部文献纪录电影因内容而生发的艺术风格。它既是纪实叙事的,也是纪实影像的。

在《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我们以宏观叙事与“故事化”叙说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史实以大量信息传布出来。这个重大题材固然少不了宏观叙事,但是“故事化”的讲述,则彰显了打动人心的细节力量。

2.4 一部文献纪录电影都要有社会价值,制作这部片子的意义是什么?以本片为例,总结如下: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从“创新理论”、“明确方向”、“锻造队伍”、“改进作风”、“惩治腐败”、“健全制度”等等各方面,展现延安十三年“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阐释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既回到历史现场,挖掘和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总结和汲取极其宝贵的经验,努力发挥“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的作用。

3 创作心得归纳

作为年轻的总导演,我终于把这部力作扛下来!然而,任何一部优秀纪录片都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在细节的挖掘和表现上还不够充分。然而,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会在艺术实践不断的砥砺中成长和成熟。

纵观整部片子的制作历程,有如下几个要点是最大的一份心得。

3.1 首先,对延安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

在学习文献中和实地采访中,认知和领悟“延安是魂”的核心,这就是“人民至上”。唯此,我们才可在记录延安历史的和现实的影像中寻到根基,找到方向。也才能从这个视角去俯瞰延安13年的风云历史,去揭示延安13年凝聚而就的伟大精神与魂魄,才会看到“延安是魂”存留后世,是何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可能知道很多的历史故事,但是你抓不到核心,那个魂。后来我们去找那个根和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就能牵着我们也到这里来寻找。”这是我当时由衷的一份感慨。

3.2 其次,力求真实的影像重现。

我们的片子里没有用一个情景再现,没有任何扮演。再优秀的表演者也比不过革命领袖本人,再精致的道具也雕刻不出岁月的沉淀与痕迹,再生动的扮演也只能勾勒出轮廓而无法描绘那段历史的生动图景。团队坚信真实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所有镜头中的情景都是真实的情景。在这部由历代纪录片大家积累下来的影像资料编织而成的文献纪录该片中没有一丝一毫虚假的东西,镜头中浸透着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力求真实”的信条在拍摄这些镜头的过程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我带领着创作团队冒着大雪抢工期,攀爬在陡峭的山上拍雪山草地,习总书记强调的“工匠精神”在该片创作者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是想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做一个好看的片子。我及制作团队为求真实而竭尽了全力。

3.3 让人为之动心、动情及动容的是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

延安十三年,中共中央不仅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也在经济建设、文艺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延安有大量有待发掘、可供讲述的故事,这段历史不仅关乎政治,也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陕北是根,延安是魂”。这句话给了创作团队很大的触动。在前采之时,摄制团队已经掌握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故事。然而创作者并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资料编织,而是试图丰满延安十三年这段历史的血肉;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历史重现,而是力求寻找到这块圣土的根基;不满足于仅仅以时间流转作为推进故事展开的唯一线索,而是捕捉到了暗藏在党的“黄金时代”背后的灵魂隐线。

如: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广场上动员群众、周恩来侧着身子手摇纺织车、朱德穿着用缴获敌人降落伞剪裁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抗大学生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做课堂笔记使用……

如:毛泽东亲自批示枪毙了十几岁参加红军,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受过伤、立过功的抗大六大队队长黄克功。因为他逼婚未遂而枪杀了女学生刘茜。

如:毛泽东批准了对曾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肖玉璧处以死刑。因他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以功臣自居,走向堕落,成为贪污犯……

朴实的镜头,真实地展现了延安的召唤力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第四,挖掘出故事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主创团队,坚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挖掘出故事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常对制作团队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个历史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你都能看到今天的影子,而且其实很多东西也是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深刻的影响。”

4 结语

从这部文献纪录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也隐约可见中国文艺工作者走过的漫漫长路。在接受采访时,我多次提及延安电视团前辈带给自己的触动:前辈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过期的胶片和胶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除了历史价值之外,这些资料也是中国电视精神的承载,对于当代电视人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对于主创团队而言,《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创作过程不仅是对延安精神的探寻,也是对中国电视前辈的追随和对中国电视精神的传承。

在创作这边文献纪录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创作经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做理论总结,再运用到创作之中,在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是创作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纪录延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科教·纪录》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