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之美
——浅谈书籍设计中材质的运用
2018-04-01李春新李向楠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
李春新 李向楠(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一、书籍材质的概述
我国书籍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书籍出现在上古时期,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就使用绳结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商朝出现了文字,古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再用绳子将其串连起来就形成了“甲骨文书”,竹简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但是到战国时期才被广泛应用。竹简是造纸术发明以前记录文字的主要材料,它经过裁、切、烘、书写等过程才能最终成册。直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大大推动了书籍设计的发展。由于纸张的轻盈、便利等诸多优势,它开始代替其他的书写材质。它不仅赋予了书籍真正的形式,也确定了今后书籍的材质形式。随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快促成了书籍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涌现出来,例如金属、塑料、人造皮革等等,使现代书籍设计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化。
二、材质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
书籍设计中材质的表现对于整个书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会影响书籍的外观,更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需求得到普遍重视,设计者要以提高读者阅读质量为目的,根据书籍内容的不同使用独特的材质,传递独特的情感,使读者有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材质的自然属性的运用
材质的自然属性是指对材质的整体外貌、规律、现象、特征本质的描述说明,是材质的整体、表象、特征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材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构筑整个书籍美感的一种外在物质体现。
1.天然质感
天然质感就是天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加工的质感。在书籍设计中使用天然材质可以使读者有一种亲切、返璞归真之感,天然质感带来的无限生机可以使读者感觉温润、沉静,拉近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距离。
2.人工质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硫酸纸、金纸、金属、塑料、人造皮革等,给人工业、现代、冰冷之感,与天然质感形成对比,天然质感表现力有限,有时不能将书籍的内涵充分地展现出来,人工质感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人工材料的出现给书籍设计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开拓我们的思路,使书籍设计更具创意。
(二)材质的感觉特性的运用
材质的感觉特性是指材料本身的特质带给人们的感觉体验。我们不仅要了解材料的本质,也要通过观察和触摸材料体会材质的感觉特性,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书籍表达的情感内容。
1.视觉质感
任何书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六面体,在视觉审美过程中,我们走进书籍,观察并翻阅,看似只是一方的动作,但是作为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需要吸引人的内容,还要具备色彩、图案、材质等一些外在条件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书和人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人们了解一本书最开始就是用眼睛去判断,书籍材质的表面传递着各种视觉信息,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刺激。
2.触觉质感
视觉质感的体现诱发了读者触觉质感的体验。随着新材料的开发,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纸质化的书籍,也不局限于色彩、图案等视觉层面的展示。触觉质感有时能更好的诠释书籍的内容,如金属材质摸上去给人一种冰冷的工业感,亚麻布的触感则是粗糙,给人质朴、自然的心理感受,有了触觉质感做铺垫更容易体会书籍的情感。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快捷、便利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忽略了书籍的触觉质感。我们经常在书店看到有些书籍的封面呈现出木材的纹路,但其实只是普通的印刷效果,其触感和真实的木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视觉质感固然重要,但触觉质感更能表达出书籍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会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三)材质与工艺的互动
《考工记》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部真正的书籍作品不能只依靠前期的设计构思,必须要通过印刷和印后工艺这一系列工程,将“材美”和“工巧”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呈现出形态生动的书籍作品。工艺在书籍整体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决定着书籍的最终效果和形态,根据材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可为书籍锦上添花。
三、结语
书籍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不仅仅只是追求设计上的创意,更多的是传达作者的情感。本文通过对材质的自然属性和感觉特性的分析,从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到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深入地剖析了不同的材质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帮助设计者更好的通过材质来抓住读者的心。书籍的制作工艺也是书籍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材质特性与工艺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诠释书籍的精神内涵,表达作者的人文情怀。设计往往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大胆的去尝试新技术,使用新材料,因材施艺,因艺选材,提升书籍的价值,为读者创造新鲜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体验,为书籍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