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家、画家、收藏家三者间的关系
2018-04-01王雪苏亚娟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
王雪 苏亚娟(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一、画家、批评家、收藏家之间的联系
画家与美术批评家之间的联系总是相互批评,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没有画家也就不存在美术批评家,没有美术批评家的意见也就没有画家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绘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画家的作品是通过美术批评家的批评来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逐步修整完善;而美术批评家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深入研究、探讨,才能形成有理有据的美术理论。而收藏家收藏的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他还收藏了历史和文化。通过收藏艺术品来记录人文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收藏家为画家提供了经济支援,同时也为画家的绘画水平提供了宣传支持,为画家画艺的进步形成了坚强的后盾。收藏家收藏了画家的作品,使我国绘画的发展得以延续和传承。著名收藏家叶星生先生是一位少年得志的美术奇才,却醉心于西藏民间艺术品的收藏;他拥有几千件贵重文物,却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把收藏品视作自己的皇后妃子,却“狠心”地将她们全部捐赠。叶星生先生九岁跟随张大千的同门师兄冯灌夫学习绘画。他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设计绘制壁画《扎西德勒》,成为唯一一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数十年从未更换的作品。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叶星生却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抢救和保护西藏的珍贵文物,他几乎倾家荡产。但叶星生老先生却从未放弃收藏,在对他的采访中他曾提及,“收藏家和画家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我是用画家的眼光来搞收藏,注重藏品的审美性,更能解读物品美在什么地方,而我的藏品更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叶星生先生的构成作品《原野》中,作品就是由他收藏藏品牛头、藏刀、骨饰、毛毡构成的,所有看到这幅“画”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叶老先生则很好的诠释了收藏家与画家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许多人认为美术批评家和收藏家之间不存在多少联系,这是不对的。美术批评家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不仅为画家完善自我提出问题,也为收藏家的收藏提供了资料。收藏家通过对艺术品的收藏,为美术批评家提供了艺术品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收藏眼光,使美术批评提出的更有理有据。
二、画家、批评、收藏家在艺术市场中缺一不可
每个人的审美眼光各不相同,画家在美术批评中得到进步和改善,批评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来获得丰富的艺术资料。如老一代的吴冠中,他是最早向教条主义理论发难的人。关于形式美、抽象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他挑起的。1874年,以莫奈、毕沙罗、雷诺阿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在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画展。画展名为“独立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术展”。在标题中出现的“独立”二字,让那些敏感的人,立刻就嗅出这个画展不愿与官方艺术沙龙合作,欲求在荆棘丛中杀出一条活路的火药味儿。结果,他们本人给画展起的名字,倒没有叫响,反而一位保守派艺术评论家的讽刺挖苦之辞,却让这帮画家和他们的画展名垂青史。这位艺术评论家就是路易·勒鲁瓦。他在1874年7月25日的《噪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次展览的评论,标题就叫“印象派展览”。听说,他的灵感来源于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参展作品。“印象”这个词,此时曾经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了。死活不情愿承认本人是印象派中的一员,但又被那帮印象派兄弟视为是老大的印象派运动的急先锋马奈,就曾经说过要在艺术活动中试着表达本人的“印象”。从广义上说,“印象”这个词说的是人们对事物观察的第一眼感觉。在这个意义上铺陈开来,它也用来指画家在画布上所成功地捕捉到的全体效果。在广义然而也是较为精确的说法上,当时的人们把这个词当成是“草稿”的同义语。在学院派的传统中,草稿只能算是完成绘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因此,把草稿拿出来展览,在当时正统的批评家看来,就是不尊重学院派所依循的所谓正确的绘画创作准绳。路易·勒鲁瓦正是在这个立场上对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发动攻击的。他试图经过这个标签,来让观众愈加清楚地认识这个展览的价值。没想到,印象派画家们倒是非常乐于接受这个说法。他们索性以印象派自居,经过强化认识来一致风格,并决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印象派的画展,这个活动不断持续到1886年。批评家的质疑不仅促使大师创作更多的艺术作品也给世人创造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资料。
三、画家、批评家、收藏家是最好的搭档
画家与收藏家应该是最好的搭档,收藏家因为懂得欣赏自己的“朋友”而去选择收藏品,不仅是对画家的一种支持,也是一种艺术投资。画家为收藏家提供优秀的作品,收藏家为画家增加收入也起到一定推广作用。但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和画家成长起来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来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他们互为朋友也互为师生,收藏家通过学习在市场实践中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画家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市场的动向,找到自己的定位。
许多画家笔者认为他们也是出色的收藏家,我们都知道黄胄先生画驴画的非常好,1957年,他开始收藏。有一天,从外边抱回一大堆旧字画,要妻子郑闻慧与他同观,其中有仇英、唐寅、郎世宁等人的名字。黄胃兴奋地对郑闻慧说:“我押在宝古斋很多我自己的画,换这些作品来研究研究,如果是假的,咱们就还回去。”于是,狭小的住室里就挂满了画,黄胃为了弄清画家和作品的情况,翻资料、查著录,常忙得彻夜不眠。黄胃在许多画跋中显示出丰富的绘画史知识,和对一些画家、画派独到的理解,上述正是在收藏和创作实践中,通过刻苦学习积累起来的。他也买过厥品,不过黄胃认为交些学费是值得的。黄胃收藏不仅仅是古代和今人的字画,其涉猎、关注的方面很广,对玉石、家具、文房四宝、陶瓷等许多方面也都很熟悉,不仅将其丰富的名物知识融汇入自己的创作,也常向有关部门提出种种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表现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许许多多的旷世杰作都是通过画家、收藏家的慧眼流传下来的。同时,收藏家为批评家提供更多素材,也为批评家指明了一种方向和趋势的参考。大连玥宝斋总经理郭庆祥,著名收藏家,以独到的眼光,收藏了不少中国近现代、当代书画、油画大家的作品。郭庆祥收藏了大量的吴冠中的作品,两个人进行艺术探讨,为了将更多作品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位融贯中西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不仅是收藏家,笔者认为也可以算是批评家。郭庆祥评论当代艺术大多是垃圾,作品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当代艺术似乎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工具,并把同一种观点翻来覆去的复制到成批的作品中。甚至指出连绘画大家范曾都是流水线作画而引发争议。恰当的艺术对艺术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现代艺术也并不全是垃圾,也有很多创新点和好的艺术作品。
四、结束语
画家、批评家、收藏家是相互渗透、互相学习的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是最好的朋友、搭档。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只有三者相互吸取经验,相互学习有用的知识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