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分析

2018-04-01刘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163453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星海大合唱

刘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引言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民族危亡和战火连天的年代,冼星海先生把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挚爱、对敌人的憎恨和顽强抗争的精神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

一、浓郁的情感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情感地抒发,而评价一部作品的标准正是这种情感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显而易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着的浓郁情感,也是《黄河大合唱》特有的审美价值。周恩来在听《黄河大合唱》后,曾予以高度评价,并赞誉洗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作者通过对黄河、船夫、号子的描写歌颂,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副船夫与黄河风浪搏击的情境图画,歌颂了船夫们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精神。

“……舵手哪,把住腕,.......团结一心冲上前唉……”“……我们看见了河岸,.......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为了使《黄河船夫曲》更符合实际,洗星海还专门去学习了唱船工号子。通过这些歌词,我们可以看到词作者旨在赞扬黄河岸边的船夫,但却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来正面颂扬船夫的英勇和粗犷。词作者通过描写船夫与惊涛骇浪英勇搏斗来刻画他们的形象,把船夫精神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肯定与赞颂中华儿女的拼搏、反抗、坚韧不拔的精神,升华全篇情感的基调。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仅在创作初期就被洗星海改了三次,为使作品尽善尽美它支撑着病痛之体日以继夜的辛劳,反反复复的推敲,在请人试唱,然后再做修改。《黄河颂》以激昂的热情歌颂着黄河,几千来奔流不息,浩浩荡荡的滋养着中华儿女,同时又以黄河暗喻祖国,显示了我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团结一致、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热情奔放的旋律,平稳宽广的气息无不赞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英雄气概,其中歌词更是句句饱含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歌颂与赞美黄河的的大气磅礴,达到抒发满腔爱国之情的目的。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部分应该是作者在《黄河大合唱》中最喜欢的一章,因为在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的时候,作者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这一乐章包涵了作者两种情感,一种情感是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动摇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刻画了黄河的奔腾不息和势不可挡,这部分对黄河的赞颂更生动和细腻。另一种情感是表达作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忧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歌颂。如“啊!黄河,河中之王!”到“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等句,这些诗句既描写出了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战乱的各种场景,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愤怒与担忧。

《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名《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动人。作者在上阙以民谣的形式描绘出了在日寇未到之前,黄河两岸人民在黄河的滋养下辛勤耕耘,过着美好安宁而和平的生活。但作者在下阕中峰回路转,以犀利的笔峰描绘出了一副日寇来到后,中华儿女饱受压迫,妻离子散,父母兄弟天各一方的悲惨景象。通过形象的描写,作者将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徐徐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曲是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它表现了东方卧龙开始崛起,伟大的民族开始反击。当《保卫黄河》的乐章响起时,给人更多的是一种震撼。我想但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因此而想起那段历史。这一乐章描述了游击健儿们端起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和长矛,在青纱帐里,在万山从中,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进行斗争的情景。整个第七乐章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粗壮有力、热情奔放、深沉庄重。所用动词也很多,使歌词极具戏剧化,“吼”“叫”“咆哮”,这些词的使用,让整个乐章的词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就象展示着一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作者还通过“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这四个由小到大的方位的描述,配合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递进,使每一个听到和唱起这首歌的中国人,都会觉得血脉膨胀,斗志昂扬,身临其境忘乎所以,不自觉的与词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二、大量使用意象

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诗人在创作时还运用了意象并列的组合方法,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词的前六句,洗星海先生主要描绘了黄河的奔流不息,大气磅礴。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相当于母亲之于子女,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中华儿女也必将学习黄河母亲的精神,反抗、拼搏、不屈,同一切恶势力说不。

在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怒吼”,“冲破”“叫嚣”等动态意向的组合,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从容不迫、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此外,它也在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一致来为敌人唱起“死亡的赞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作者讲述法西斯的铁蹄破坏了曾经的美好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式的意象组合,从“麦苗儿肥”“豆花儿香”到“一片凄凉”“四处逃亡”。由上阙的人间之美到下阙的人间之悲,将互为矛盾的意象排列在一起,这种秀美与悲怆天衣无缝的接在一起,造成极大的落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在《保卫黄河》中,作者写到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就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行为“吼、叫、咆哮”,来写风、马、黄河,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的气势,写出了中华民族在遭遇外敌入侵的愤怒及中华儿女必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运用“唉、哟”等衬词很符合黄河流域的特色。传言,洗星海先生为写这一篇章还曾专门到黄河边学习船夫如何唱号子。这些衬词的出现除了使得船夫号子更为真实外,也使得船夫更有气势,船夫的形象更为生动丰满。在《黄河颂》中,作者将黄河拟人化,赋予了黄河人的情感,称其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从“我”的角度,独出心裁,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热爱。凭借着险要的地势,黄河一直保卫着中华民族,可以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这里作者更是将黄河比喻为“巨人”“民族的屏障”,肯定了黄河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另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的母亲,并按照是时空顺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保护下,中华民族必将延绵不息,源远流长。在《河边对口曲》中,都是三字加三字加七字的对偶形式排列,本章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徐徐展开,在你一问,我一答中讲述了一个血的事实。整篇语言朴实而具有感染力格式规整而不呆板。在一问一答中将一个入侵者麻木不仁、吃人不吐骨头的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是在歌词创作几十年后的今天听,也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使人们想起那段抗争的岁月。

四、结束语

《黄河大合唱》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仅没被遗忘,反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候,《黄河大合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鼓舞着每个中华儿女为祖国进行积极抗争,打败侵略者。当今虽与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它对中华民族的所起的鼓励作用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星海大合唱
一二·九大合唱
璀璨夺目的陇原国宝星海
春天的大合唱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形成老区宣传“大合唱”
大合唱
灯海和星海
冻结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