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语》古为今用之修己身,养人性

2018-04-01谢文凤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谢文凤(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前言: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这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 篇、492 章,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又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1]

一、奉理者,知仁义

1.1 当下被加了“缀”的义

字典中对于“义”字的解释有多个,但是最主要的释义为公正合理的道德、道理或行为。而今我们用“义”字用得广泛,当它作为形容词,后面接上名词或动词,就可以组成义务、义气、义工、义卖等褒扬寓意较强的专用名词。但是将义作为名词,前面缀上其他形容词,可以组成正义、道义、名义等,例如“侠义”一词的运用,在许多的武侠类小说或影视剧中,讲述以“侠义”为主题的江湖道义,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范典,使得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对此类故事中的侠义之风颇为向往。不可否认这是有一定益处的,对于懵懂的少年们建立是非善恶观能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不利之处则是这些作品中的“义”的范围被局限,意义被狭隘地理解,使青少年将他们所理解的“盖世武功”与侠义之风等同,甚至在他们正式接受启蒙之前,养成一种靠拳头来解决问题的习惯,难免夹杂了一些暴力倾向在其中,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故而,我们现今对义的理解被加上前缀或后缀之后,对义本身的理解就相对狭隘了,或者说被分化在了人们需要它出现的领域。

1.2 为人处世,明理才能明义

真正的义应该是被铭刻于心的,论语中对此就有了很好的诠释: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以至于比。”<语出《论语》·里仁篇>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只在心中秉持着一把公正合宜的明尺去待人接物。而行仁义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明理,简单来说就是明辨是非,去区分那些事哪些人是合乎大道的,然后尽力去做去做。还有句俗话“帮理不帮亲”,意喻明事理的人待人接物是不会偏私,能够衡量事物的对错,以此来判断解决问题,这也是明理的一种表现。

二、尚德者——弘仁礼

1.1 古“礼”的由来和作用

据史书记载,正式制定礼制是在周朝建立的时候,当时制定“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即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自此后礼制在中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也就被沿袭了下去,而孔子是“礼”的第一任“代言人”,更是忠实的“代言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礼”而奋斗,在《论语》一书中就有75 处[2]提到“礼”,他一生呐喊的,忙碌的,梦想的就是为了恢复周朝初期实行的“礼制”,以此来维持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可见,礼是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的。

1.2 在道德圈制下的礼

那么古学今用,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法制国家,文明社会,社会大秩序不需要用礼制来维持。但却可以将礼用来约束自身,这样有助于社会和谐风气的盛行及发展。用来约束自身的“礼”与道德同步,与法治不同,是一种约束个人行为规范的“软线”。对此,李庆龄教授[3]发表了真知灼见,他以《论语》中孔子阐述的关于“礼”的言论作为论证依据,简洁明了地总结出了“礼”的含义[4],即:“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李教授认为道德多倾于人们的思想范畴,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之上,而“礼”虽属于道德的范畴,却偏重于人们所做行为的规范。孔子也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语出自《论语》·雍也篇>,来警示人们,无论是在学术上有多高的建树,如果没有礼在行为上的规范,就可能犯上作乱,危害社会他人。

1.3 古“礼”今用的重要性

平时我们也将“礼”解为礼仪、礼貌、礼节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规范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表现。有时也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以,“古礼今用”,在当今社会奉礼以规范自身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奉礼”呢?首先就是思想上要树立道德意识,用一句孔夫子最经典的话语来表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轻情意勿言,非礼勿动”<语出自《论语》·颜渊篇>。举个例子,荀子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在告诉我们,思想上区分善恶及其重要性,并且从小善以累德,弃小恶以明德。总的来说就是思想上的确立,行为上的实践,和今天倡导的学雷锋做好事倡导的思想主题是一样的。

三、博学者——强仁智

1.1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停学习,不断改变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学习其实是我们在不断地接受和应用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过程,无论是历史上的大儒圣人还是当代社会的大师专家,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需要不停地学习以充实自己,也正因为学得越多,也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崇拜于知识的无止无境,更加努力地学习。绝对不会狭隘地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已经足够而止步不前,那样的人是会“贻笑于大方之家的”,也应证了一句俗话“满瓶不动半瓶摇”。

1.2 “学”与“智”相辅相成

学习,要学得多,学得广,学得深,这样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开拓自己的智慧。学习是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解决问题,强化智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里,新事物层出不穷,有智慧的人通过学习理解物质构成和发展规律,探索新事物,运用所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故此,学和智的关系可见一斑。

四、谦谨者——守仁信

1.1 当今社会懂得谦虚,行事谨慎的人不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我们从小就认识了的,但真正把这句话放在心里的可谓少之又少。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很强的,别人比不上,究其根本是源于我们从小受到的鼓励式教育,做得好,父母亲或老师不会吝啬于对我们的表扬和奖励,使我们对于成功和事物的完美度追求降低。所以,当你简单地完成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就开始自我膨胀,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比自己做得更好了,也因此产生了虚荣心和骄傲,我们为此止步不前。

1.2 “圣人”之谦信观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语出自《论语》·子路篇>。越是谦虚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越是谨言慎行,他们以一种宽和敬世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和事,他们因为谦虚谨慎而知进退,识大局,生怕自己的不足引起别人的不满和不适。看重他人胜过看重自己,会将他人的情感态度记在心里,时刻谨守和别人的约定,维护好人际关系。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在这一句话中明确表明他的观点,他认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诚信,就好比一辆车想要行进就需要车輗和车軏(都是指组成车轮的部件)来支撑。良好的信用是建立友善关系和收获信任的立身之本,保持良好的信用就是守护自己的形象,这是孔子以身作则告诫我们谦谨守信何其重要。

五、恭敬者——守仁孝

1.1 现今社会的“孝况”

现在我们的社会中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愈严重,产生了很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情况。都说爱是不平等的,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们会竭尽所能将自己所有的爱倾献给孩子。在孩子们看来,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父母老了以后,需要儿女的照顾时,儿女们又是怎么做的?置之不理,将父母的曾经的爱,将曾经的生育之恩都抛之脑后,忽略父母,忽略需要赡养父母的现状,尤其是忽略他们需要陪伴和关爱的心。甚至还有所谓“啃老一族”,窝在家里颓唐度日,美其名曰“多陪陪父母”。实在是一重大社会问题。

1.2 用恭敬的态度尽孝

于丹[5]老师曾在《文明之旅》的节目中说过:“我们就是因为长大了,开始关注社会关系了,所以我们会忽略伦理关系。但是按照中国的说法,在伦理的起点上是最早的学习,论语里面说人这一辈子学习,他可以有几个阶段,学习不同的东西。第一段叫初识孝悌之义,也就是进门孝敬父母,出门得靠兄弟。”然后第二、三阶段才是向社会和书本学习,这是我们本应该循序渐进的成长之路,可是今天是反着的。归根结底,我们忽略伦理,忽略孝道,我们个人缺少了对于伦理道德的恭敬之态。关于这点,我很是拥护于丹老师的。

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自《论语》·为政篇>赡养父母,如果不是带着诚挚的敬爱,那跟家中豢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孝敬孝敬,孝敬二字,孝在前,后面还缀之以“敬”,这是在提醒我们尽孝时恭顺,尊敬,爱重我们的父母。

六、思己者——日多省

1.1 将反省作为修身之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作为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他将反省作为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手段,通过在各个方面的多次反省,在自己身上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从而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一名高尚之人,这样的修身方法是值得我们标榜学习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⑹这句看来是孔子在感叹没见过犯了错就能够检讨自己的人,实际也是在警示我们人都会犯错,但最可气的是犯了错而不知道反省改正,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步入歧途。

1.2 借外反省,严于律己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他人身上寻找值得学习的优点,然后对照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正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语出自《论语》·里仁篇>。还有周围的环境也可以作为自省的一份助力,例如在学业上的要求,我们是否达到了?工作单位中,上司派给任务工作我们是否完成了等等。故此,我们可以通过外界环境来检测自己的知识量,涵养度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素质,然后再根据检验结果对照自身,不足之处要“克己复礼”,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七、总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关于仁,后世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确切的理解,因此,在本文从各方面牵涉仁,毕竟单一的美德不能代表仁,将仁看作是多重美德的集合体,才能算是对“仁”的诠释。而同时我也将这种“仁”理解为“人”,仁的最终含义是需要在人的身上呈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提出义、礼、智、信、孝、自省,六种修人身的素质与德行,在加之于“仁爱”的核心,教导人们学会修身养性,才能“凡爱众”。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