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思考

2018-04-01谢锦文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52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谢锦文(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0)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价值,为高校的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的方针和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立身、立命之本,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基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文化自信”的含义, 学术界有较为统一的认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归根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等,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大学生受各种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多元思想观念大量涌入,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内外环境、校园环境、自身情况等共同影响下,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出现困惑与迷茫。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识不足与认同感偏低;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与追捧;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不够。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育其牢固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文化自信的坚定与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栋梁的必然要求,是自觉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与渗透,从而偏离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追求;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使得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失去信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只有对民族文化充分的坚定充满信心,才能够不断的形成民族共识与认同,不断焕发出奋发有为、创新创造的活力;反之,文化自信丧失,对国家未来发展也就失去信息。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责任与意义重大。

二、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5 后”,甚至是“00 后”大学生,这一代是接触计算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维敏捷,适应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这对其文化自信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等新特点。从积极影响而言,首先,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电视、报纸和广播等, 传播方式比较枯燥单一, 大学生可参与度、互动性比较低,因此,大学生通过传统途径学习参与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很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的各种载体,其中微信和微博等,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主要平台。其次,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媒体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容易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从中吸取中国文化之精髓,也可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第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和阵地。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表现更加活跃,新媒体日渐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 校内外发生的事件十分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新媒体业已成为大学校园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

从消极而言,首先,由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风险性和不可控因素。西方文化强国在文化上一直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同化,新兴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后,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先进的科技优势,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肆意输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文化上影响甚至同化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已成为西方强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兴工具。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成熟时期,他们接受新事能力强,分辨是非能力弱等问题,对新媒体传播的挑战无疑是难以妥善应对的。第二,受新媒体时代“快餐文化”影响的特点,大学生阅读的碎片化越来越明显,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学习与了解。“低头族”越来越多,缺少对身边传统文化等的关注和了解,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严重。

三、新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培育的结合与互动。

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以往传播的思维及手段, 让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生动性等。根据新媒体的语言特色, 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将文化内容借助形象化的手段进行传播, 在线上和线下实现联动, 更能得到大学生拥护群体的喜爱,也开辟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新途径。传统的文化宣传传播也有其优势与特点,如能够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进行渗透。新媒体与传统手段对于文化的传播各有特点和利弊,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互动、对接与融合,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所了解、认同、掌握、吸收和继承,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文化传媒中心,不断探索着力打造新媒体背景下“文化育人”的新载体,开拓校园文化新思路,创新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一季一主题”的理念,整合线上线下活动,以文化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将文化贯穿于时间轨迹,尝试将城市地域与文化融合,校园文化与纪念相结合,将革命历史传统与现代改革精神融合,将传统文化节日与四季变化为融合,形成“一季一主题”文化思路,既有活动的连贯与持续性,又有文化的持久感染力。目前已初步形成“羊城风采”(一季度)、“毕业季·纪”(二季度)、“党建征文”(三季度)、“文化之夜”(四季度)系列主题活动,分别对应空间、成长、历史、季节等变化。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如推文活动、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百科游园竞赛等将城市文化、青春校园文化、历史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贯穿到全年的文化活动中来,丰富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维度。

(二)丰富文化内容,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

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借助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最关键是对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文化感染力的新媒体平台,不仅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根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营养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呈现。此外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先进文化成果真正入脑入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信认同,积极整合中国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有文化特色、底蕴、感染力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优秀文化分类推送到学生们手中的终端上,从而对优秀文化进行阅读、分享以及传播。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容之一。高校可以结合校庆、校友等活动,充分挖掘校情校史中有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部分,通过校内新媒体平台有效地形成系列专题文化推送内容,传播到大学生手中,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浓厚的爱校爱国等情感,不断增强多维度的文化自信。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 优化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产生,打破了时空限制,消解了主体边界,在拉近线上距离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与此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和娱乐休闲,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控诉发泄的平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力量已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难度日益加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要做好网络监管,优化新媒体环境,自觉抵御网络安全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网络健康良好运行的程度是由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决定的。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也是展现新时期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平台。“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提倡的,也是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为此,国家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媒体质量,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法治建设,为维护国家文化自信与安全提供法律保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人才支撑。此外,高校要立足当前实际,结合学校情况,应积极推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放利用,为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创造条件。同时,学校需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与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政治上可靠、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舆情监管队伍,对新媒体上的有害信息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 能够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四)提升媒介素养,打造文化自觉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高校思政队伍是文化育人的引领者、实践者。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的专业化路径的实现,还需要不断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媒介素养,即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针对当前网络迅猛发展,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多元文化渗透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不再是单纯的接收、传递等能力的提高,更多地是如何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合、运用、评价、引导等。新形势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高校思政队伍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还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地文化自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其次,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参加培训和系统性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只有自身信仰共产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真正明道、信道,坚定和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组织策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将“文化”融入其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深度和广度,自觉自信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建设与新媒体的融合,自觉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引领者。此外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拓展新媒体教育空间, 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加强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文化自信缺失的内外原因等,对症下药,不断提高新媒体平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专家型、文化自觉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